聊,辽地名|此地何名?听我故事
本报记者 赵 雪 张 颖
有人说东北奇葩地名多,但如果你刨根问底,就会发现,每个“奇葩”都有来历。
古老的故事与悠久的文化相伴,秀丽的山川与神奇的传说共生。辽宁大地,历史悠久,山川秀丽,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生长出独特的文化,也让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传说有着独特的气质。而这些美丽的传说、有趣的故事,许多已融入了地名之中。无论是“不敦毛头”“闹得海”的不明就里,还是“姑嫂城”“太子岛”的神秘,抑或是“德兴”“尚文”的优雅、“新民”“新农”的时代感,都展示出了世代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无穷智慧和美好愿望。
每个市的奇葩地名都不少,我们选择了几个地区的有趣地名,讲讲它们背后的故事,也以此启发大家都来找找自己家乡的神奇地名。
从德兴到尚文
西丰地名真文雅
西丰是个好地方,钟灵毓秀,物阜民丰。
西丰地名别具韵味,老人们都说西丰地名是全国最好听的。说起这些儒雅的地名,当地人的自豪感溢于言表。光是带“德”字的地名就有15个,顺德、德贤、德胜、德业、天德、德丰、德隆、德兴……带“文”字的村子有5个,文华村、会文村、文安村、文兴村、尚文村。
西丰在清代时一直是皇家围场,称为西围场,还有个别名叫掏鹿。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因为关内连年歉收,为了筹措经费,清政府开禁了皇家围场,招户垦荒。短短几年开禁,落户于此的农户就达到了十多万人。于是在1902年建县,因原称为西围场,粮食连年丰收,故名西丰。
建县后的西丰,迎来了更多垦荒者,也有了商户和文化人。比如今天的德兴满族乡和下辖的天德村,命名都源自当地的手工业作坊。德兴的名字,来源于1912年,庄河人刘万国来此开了一间杂货铺名为德兴泰。天德村的名字,来源于同一时期一个许姓人在此地开的一个名为天德泉的烧锅。
1938年是西丰地名由俗变雅的时间节点。那一年西丰县处于日伪统治时期,为切断当地百姓与抗联三师的联系,日伪当局实施野蛮的“归屯并户”政策,并且要求并村后重新起名。据当地老人介绍,当年全县1083个村屯名,改了340多个。这一野蛮的政策,令百姓苦不堪言,但同时也给了当地一些文人借重起地名进行文化抗日的机会,他们把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词语都用在了地名上,以此让乡亲们不忘传统,不忘自己的根。
今天的德丰村,当年因为当地沟短被称为半截沟,1938年并村时定名为德丰,取德行丰厚之意。乾德村原称举人村,因为在清末时有位来此开荒的张允中后来考中了举人,1938年并村时改名为乾德,取德满乾坤之意。德榆村,1938年并村时因村边有棵大榆树而得名德榆。
文华村,因为在清末时常有人来打猎,当地人叫打围,因此把这里俗称为“快当围”。1938年并村时,因这里读书人多,于是得名文华。会文村,因清末有孙姓人来此开荒并定居,称孙家窝棚,1938年并村时由教师王子云、范汉玉为小学命名为会文小学,取以文会友之意,校名也因此成了村名。
和厚村因地理位置靠近沟子称岔沟门,1938年并村时定名和厚,取和气厚道之意。祥和村,原称大泉眼,1938年并村时,以村长张国祥的“祥”字,再加“和”字得名。
每一个村名都寄托着一段乡愁,寻根溯源的过程就是在体味当地人勤劳朴实的民风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智慧。
从增产到进步
沈北新区地名很高能
跟西丰县有些相似,沈阳市沈北新区的地名也经历了一个由俗变雅的过程,这些新地名充分体现出时代感。
联合村。此地初成村落时,由于地势西高东低,状似偏脸子,故得名偏脸子村。1954年与邻近的四家子村合并,改名为联合村。
新农村。清初有李姓、齐姓两家在此占地开荒,形成村落后,取名李齐堡子,后演变为李七堡子。1951年改名为新农村。
新民村。原名灰土岗子,清初有关、卜、鄂、何、赵5户人家在此落户,因村南有一灰土岗子而得名。1952年改名为新民村。
新华村。曾称牤牛屯,清朝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有4户人家到此开荒种地,因蒲河流经此地,每逢雨季,河水猛涨,俗称牤牛水,形成村落后,故取名牤牛屯。1952年改名为新华村。
进步村。相传清代有一姓王的指挥官在此领兵打仗阵亡,形成村落后,得名王指挥屯。1952年改名为进步村。
增产村。原名官公台村,清代修建双楼子时,有个负责的管姓官员定居此地,又因村西南有烽火台,形成村落后,得名管公台,后演变为官公台。1952年改名为增产村。
合心村。原名王风沟,以最早定居者的名字命名。1966年与另一小村合并后重新命名为合心村。
从一数到九营口全都有
从一数到九,在营口新老地名里全都有。
“一溜穷”是个老地名,位于今天的营口市渔市街道,原是条不到1000米的南北窄条街。百余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野。当时此地附近在修沟营铁路,又有美国人开设的美孚火油公司,从此热闹起来,先后有十余户人家从南到北依次在这里安家。他们都很穷困,因此人们称此地为“一溜穷”。后来,街上的居民增多了,就得有个正式的地名了,先后叫过大义街、兴隆街。今天的“一溜穷”已经富裕起来了,但当地老人还是习惯叫“一溜穷”。
营口地名中带“二”字的共有8个。像西市区的二道沟村、盖州市的二道河村等,不过大家熟悉的还是一个老地名——二本町,其遗址位于今天的胜利街道。1905年,日本人在此辟租借地,卖假药、设赌场、收买赃物、窝藏盗贼,无恶不作。地名今天当然已经不存在了,可在老营口人脑海里还是挥之不去的屈辱记忆。
营口有3个带“三家子”的地名,三家子社区位于鲅鱼圈区,大石桥市和老边区各有1个三家子村。历史最悠久的是老边区的三家子村,已经有两三百年历史。这里最早的住户是高、詹、郭3家,后来又有山东王家搬到这里居住,三家子变成了四家子,但因为三家子已经叫开,也就没必要改名了。
营口市有四台子村和四道沟村两个带“四”的地名。其中四道沟村是渔港,1959年这里建起简易渔港,素有“太平湾”之称。
五大门位于营口市站前区,作为历史地名被营口人时常提起。五大门是在清末民初得名,实为居民住宅区,是营口富户李文辉修建的房屋。5个大门一字排列,间隔5个大门垛,五大门因此得名。1946年,营口发生霍乱疫情,五大门的许多居民被夺去生命,人们便纷纷搬至异地。新中国成立后,五大门被拆除,但名字保留下来。
六道河村位于盖州市南部,这里最有名的是杨运烈士墓,其位置在六道河村北观宝山的南坡上。
七一村位于大石桥市黄土岭镇,原名大锉草峪村,是革命烈士吕庆余牺牲前生活战斗过的地方,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村庄。营口解放后,当地政府用党的生日为这个村起名为“七一大队”,后改为“七一村”。
八家子村位于鲅鱼圈区红旗镇,其实在营口市西市区还有个西八家子。西八家子原称永宁村,因这8户人家地处埠内西部,所以人们就称此地为“西八家子”。
九垄地镇位于盖州市西南部。相传明末曾有一条死龙掉到村北石桥子上,后来人们用柴火熏,龙乘烟气升天,得名“救死龙地”,后来传来传去就叫成了“九十垄地”,最后更名为“九垄地”。
从朱卯到姑嫂
弓长岭区有传说
一弯太子河水穿城而过,孕育出辽阳山环水润的旖旎风光。两千多年的历史让辽阳的地名显得那么有文化,而那些有文化的地名背后一定蕴含着许多传奇和故事。
坐落在弓长岭区姑嫂城村北面小山上的姑嫂城,地名就颇有渊源。实际姑嫂城是两座城,在弓长岭区新安村西北参将峪山上还有座城,被称为嫂子城,另一座是小姑子的城。两座城建于何时尚待考证,关于这两座城的传说有好几种,一种说法是:很久以前,姑嫂二人为了防御敌人分别建筑城池,在建筑中,嫂子因身怀六甲,建得慢,城没有建完,敌军来了,嫂子战死,死后变一只小鸟,天天到小姑子的城头“咕、咕、咕”地叫,表达对小姑子的关心与期待。另一种说法是:明朝败将杨镐的残部从抚顺方向败走,途经这里进行掠夺,有姑嫂二人为了保护乡亲,到哨台上参加战斗,不幸战死,乡亲把她们埋在哨台下,为了年年能来祭拜,将原村名“朱卯”改为“姑嫂城”。
弓长岭地名的由来也有一段美丽的传说。这里原名大砬山。传说很久以前,大砬山的每一个山头夜里都发出金光。有一天,一个老汉夜里看见从大砬山里跑出来一匹金马,天亮后,他将此事告诉了村里的人。大砬山里有宝的事就此传开,村民们开始在山上挖宝,后来挖出了铁矿石,开始冶铁制造农具,搞种植、修道路、建房屋,村子从此富裕起来,许多外地人都迁到这里生活。
后来,这方宝地被北方一个部落知道了,他们来到弓长岭掠夺宝藏。由于来敌太多,当地居民节节败退。突然间,从山中杀出一员武将,骑着匹金马与来敌大战。胜利后,勇士骑马又回到大砬山中,由于来去匆匆,山门没有关好,留下座似弯弓的山峰,后来人们就称它为弓长岭,而大砬山的名字,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从衍水到沙坨子
辽阳文圣典故多
“坨”本意是指成块或成堆的东西,地名叫坨的地方,是指在河中或在河湾里的高地,叫坨的地方附近必然有河。坨可能自然形成,也可能由人工建筑形成。带“坨”字的村子,在辽宁地名中以辽阳市为最多,共有8个带“坨”字的村子,包括灯塔市的河坨子村、黄腊坨村,辽阳县的杏树坨、相家坨、南坨子、黄坨子、乔坨子、刘坨子。
而在辽阳历史上,还有一处“坨子”更有故事,那就是文圣区东京陵街道的太子岛村,原名就叫沙坨子村。这儿之所以有名,与人们熟悉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有关。
荆轲刺秦失败后,激起了秦王对燕国的疯狂报复。秦国大兵压境,燕军不敌,燕王喜和太子丹退守襄平城(今辽阳)。燕王喜为保住王位和性命,杀太子丹,以此向秦国求和。后世为了纪念燕太子丹,将当地原名衍水的河改名为太子河,一直叫到今天。
而太子丹当年到底身死何处呢?史料记载,“丹匿衍水中”。辽宁的众多考古和文化学者论证推演了太子丹的逃亡路线,最终认为太子丹最后的藏身地就在古襄平城东太子河中的一座沙岛上,也就是辽阳沙坨子村。
一个有力的证据是,在沙坨子村周边地区,不断发现当年秦军攻燕的历史证物。1985年,沙坨子村西出土一件战国兵器青铜戈,人们立刻将史料中的“衍水”与现实中的“沙坨子”联想到一起。1986年,著名考古学家冯永谦在《辽宁古长城》一书中推论,“衍水中”就是“沙坨子”。2003年,历史学家叶红刚著说,《东周列国志》小说中描写的燕太子丹退保辽东时所处的“桃花岛”,很可能也是指这个“沙坨子”。
2008年,辽阳市政府将“沙坨子村”改名为“太子岛村”。
从野马到闹海
阜新地名很生猛
在阜新市,也有许多极具特色的奇葩地名。
因为蒙古族居民较多,很多听上去很奇怪的地名都与蒙古语有关系。在阜新市太平区红树街道一带有个老地名叫“不敦毛头”,来自蒙古语。据说在清朝光绪年间,土默特左翼旗开禁招垦,汉族人大批涌入,遂在太平地区陆续形成一些村落。因村中有黄姓大户,于是村落就叫黄家窝铺;后为祈求太平,遂取名太平庄,并于光绪七年(1881年),在太平庄东头修建道观衍庆宫。不久,衍庆宫附近也形成村落,但并无村名。
有一年,土默特左翼旗蒙古王爷带领随从路过衍庆宫,见道观东侧有棵高十余丈、粗十余尺的大树,非常喜欢,便问随从此地何名。随从答不出,抬头看见大树,灵机一动,顺口答道:“不敦毛头!”其蒙古语意思是粗大的树。后来又因种种传说改称“勿拉毛头”,意思是“红色的树”。
后来,红树街道成立时,也就沿用了“红树”二字。
在彰武县西北部,有一个地名叫闹得海,同样来自蒙古语,意思是肘弯形的河流,得名原因是因为柳河在那里拐了个弯。在彰武县,还有一个大冷乡,这个“大冷”并非因为当地太冷,而是蒙古语“土岗子”的意思,在大冷村北就有一道土岗子。
同样是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还有一个村子叫作野马套海村,听上去似乎是一个蕴藏了无限力量的地方,但其实这是蒙古语“桑树湾子”的意思。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