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振兴路!《瞭望》新闻周刊点赞沈阳

沈阳市浑南区委宣传部供图
1~10月,沈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2%,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
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部,汇集了通关达海的交通线,是东北重要陆港交通枢纽;沈阳,有“共和国装备部”的美誉,担负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重任……
“即将过去的一年,沈阳干部群众在爬坡过坎的振兴路上闯关夺隘。”辽宁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王新伟说,“在新时代东北振兴这场战役中,沈阳要打冲锋,也一定能打好冲锋。”
新时代东北振兴要取得新突破,沈阳扮演着重要角色。“十四五”开局之年,沈阳交上了一份怎样的答卷?
能耗关:面对难题,解出新思路
“顶着下降的‘天花板’,咋抓增长?”2021年11月26日,沈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罗磊与《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一见面,就抛出这样一道“应用题”。
“抓振兴发展,关键在抓项目。”罗磊说,“培育一个项目,就多一些排放。按照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沈阳能耗总量还要下降,咋办?”
“这一增一减,不是简单的数学题。”罗磊说,“能耗‘减法’做得好,项目不仅少不了,还能出现‘乘法’的增长效果。”
顺着罗磊的思路,本刊记者来到解题压力最大的铁西区。
这里曾以烟囱数量论英雄。但本刊记者发现,如今这里已经很少能看见高耸的烟囱。位于老铁西区西部的新工业区内,渐次排开的现代化工厂中,一块块光伏板成了新景。
铁西区内的贺利氏信越石英(中国)有限公司,扩产需要准备在新工业区建新厂。效果图显示:绿树环抱中,方形的厂房上布满了光伏发电板。公司总经理黄安平说,企业生产用能还将用氢气替代。
“高能耗的项目在这里批不下来,落不下去。原有老项目,区里也要帮着研究节能降耗。”铁西区区长郭忠孝说,看似项目落地难了,投入多了。但这么多工厂改造,这么多“轻”“新”的项目落户,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和机遇。“这就是‘乘数效应’。”
在市区南部的浑南区内,一片灰色的写字楼间,三五成群的年轻人手捧咖啡穿行其中,活力满满。
“这片占地900亩的区域聚集了1402家企业,4万多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年产值超过500亿元。”沈阳国际软件园董事长赵久宏说。
“这是典型的‘乘法’。”浑南区委书记闫占峰说,在减碳降碳背景下谋振兴抓发展,只有创新。
翻看沈阳市一年的成绩单,也能看见“乘数效应”在积聚。2021年1~10月,沈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2%,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其中新能源汽车、汽车整车产量分别增长144.1%、10.6%。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5.6%。
开放关:以不变应万变
沈阳,2021年刚入冬就迎来了暴雪。本刊记者看到,一批外资项目或抢在此前完工,或转入到室内施工阶段。
城南,一座2021年6月开工建设的中日产业园初具轮廓,为日资企业个性化定制的办公区、厂房主体已经建成,身着棉衣的工人在室内紧张地装修。
“2022年企业就要入驻。”中日产业园副总经理张伟说,中日产业园依托沈阳产业基础,已经与三菱商事、三井物产、东芝等25家日企签订了产业投资协议,运营稳定期年产值将不低于80亿元。
在国际经贸关系风云变幻的当下,如何打好“开放牌”?
“我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沈阳市商务局综合处处长刘顺说,看准了这一点,就找准了方向。“对外抓招商,对内抓改革。”
目光向外,招商引资马不停蹄——
由浑南区政府和万科集团合作开发建设的中日产业园组建了“政企”联合招商团队。“这样的创新招商模式很有效。”张伟说,企业的灵活,政府的服务,实现了“1+1>2”的效果。
启迪中韩科技园也于2021年6月在浑南启幕,15家韩国大健康科技创新企业,20多名韩国教授、专家成功签约入驻园区。
数据显示,2021年1~10月,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21.4%。
固本强基,中德合作持续深入——
岁末年尾,宝马全球最大涂装车间、最大总装物流车间相继竣工交付。宝马集团全球财务董事彼得博士说,自2010年以来,华晨宝马在沈阳生产基地总投资超过了730亿元人民币。
目前,沈阳生产基地已经成为宝马集团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并建立了庞大的研发中心。
深化改革,经贸往来不断增强——
2021年6月,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沈阳片区开通了沈阳至首尔货机航线。这是继伦敦、洛杉矶、旧金山货机航线后,又一条定期国际货运航线。
设置“中欧班列绿色通道”;推行“延时、错时+7×24小时预约通关”模式……2021年以来,沈阳海关围绕中欧班列打出了一系列改革组合拳。前三季度,沈阳关区申报监管进出境中欧班列291列,同比增长21.8%。
疫情关:防控不松劲,发展不停步
2021年12月14日,沈阳户外气温跌至零下十几摄氏度。但在入城的高速口处,身着防护服的“大白”们顶着寒风仔细检查外地入沈车辆。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沈阳干部群众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振兴发展,一些变化悄然发生。
最大的改变,在营商环境——
沈阳市各个行政审批大厅内,人潮涌动、排队等候的景象正在消退。沈阳市营商环境建设局副局长顾清华说,此前沈阳提出“只进一扇门”,希望所有的事都在大厅办;2021年初,沈阳成为“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试点城市,希望“只去一个窗口”;如今,沈阳提出“一网通办”,希望办事不出门。
最深的变化,在创新——
沈阳市统计局,一份材料格外醒目。“十三五”时期,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9.0%,高于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6.2个百分点。
“‘新’字号的体量对沈阳来说,还是有些小,但翻看这几年的数据可以发现,围绕‘新’字号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等都保持着持续高速的增长。”长期关注东北振兴的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说。
最容易被忽视的变化,在身边——
浑南之夏,是沈阳市重点打造的夜经济活动。阚氏羽毛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阚大为受邀“摆摊”。
“开始我不想去。逛夜市的人能看懂我的画吗?”阚大为说,没想到他成了“销售冠军”。“一个夏天卖了37万元,沈阳的消费在升级。”
这种变化体现在各个街角。浑河南岸堤坝下,一排排酒吧、咖啡馆的霓虹灯扮靓了年轻人的夜晚;八经街上,一排排改造一新的老旧小区下,多了一间间茶室、咖啡馆;老工业区铁西,老工厂摇身一变,成了吸引年轻人“打卡”的文创园;城市书房、口袋公园似乎一夜之间出现在城市各处……
身边的变化最容易被忽视,但却最真实。
“慢”,很多关心东北、关心沈阳的人,认为这里虽然走出了谷底,但是振兴进度不尽如人意。“一些人因此丢了‘士气’,说起了丧气话。”李凯说,但要看到,任何一个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会有波动和曲折。尤其对于今天的沈阳。这里要实现的振兴,是高质量的全面、全方位振兴,更需要稳扎稳打,闯关夺隘。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