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果树大棚满是“科技范儿”
本报记者 刘家伟
1月16日,在鞍山市千山区唐家房镇唐家房村,记者走进位于马鞍沟山山顶的果树种植基地大棚,室外天寒地冻,棚内却春意盎然。放眼望去,3000棵桃树在垄上整齐分布,新芽含苞待放,预示着新一年丰收的希望。
这座科技感十足的果树种植大棚里,配备了太阳能物理杀虫灯、智能温度通风调节器、成排的根灌枪,在新技术赋能下,农业生产更有效率。果树大棚还可进行24小时生产过程直播,预订产品的客户随时能看到棚里的情况。
“每棵树每年定量产桃15公斤左右,别看树现在还没开花,但3个月后第一茬下来的桃子已经预订出一多半了。”基地负责人桂永帅十分乐观地说,“由于桃子各项检测指标完全符合绿色富硒标准,我们根本不愁卖。”
桂永帅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在他看来,新时代的农民种田不能只靠老经验,还要懂技术、会经营,善于找准市场需求,发挥科技之力,如此方能实现从“土里刨食”向“特色生金”的转变。
在鞍山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政策引导下,桂永帅一边经营300多亩果园,一边参加各种培训以提升种植技能,不仅自己成了高级农业技师,还依托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等院校的技术支撑,探索出一套农产品生产技术,成功应用到富硒水果、富硒蔬菜等农业种植中。
桂永帅用新技术新设备提升农产品品质,用定制化服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周边的农户纷纷前来取经,桂永帅毫不吝啬地将种植技术传授给大家,还指导合作社和农民统一种植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使绿色、品质高、口感好的富硒农产品,远销到北京、上海等地。
目前,像桂永帅一样的职业农民有很多,他们已在鞍山创建了40余个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去年家里不仅把房子进行了重新装修,还添置了轿车,今年准备继续扩大生产,计划再上4栋大棚。”谈及新年新愿景,种植富硒柿子致富的岫岩满族自治县农户佟守东信心满满地表示,全家人都铆足了干劲,要让小康生活更上一层楼。
据介绍,为更好发挥农村实用型人才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带动作用,鞍山市全面升级了“农民职称”评审,并从中遴选出100名专家分行业成立专家小分队,积极组织推动这些实用型人才走进田间地头现场答疑解惑,为全市农产品品牌创建、农业规划、农业项目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为乡村振兴赋能增势。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