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地柿子火了 村民腰包鼓了
本报记者 佟利德
1月19日,雪后天晴,营口市老边区路南镇前塘村营东蔬菜基地的大棚里温暖如春,红红的柿子挂满秧。“我来这个大棚干两年了,一年能干7个月,挣3.5万元。”村民孙玲高兴地说。
随着春节日益临近,前塘、后塘两个村培育的大棚碱地柿子火了。近两年,两个村共发展10栋暖棚,种植碱地柿子。柿子线下销售火爆,线上供不应求,一天能收入5000多元,得到实惠的村民笑得合不拢嘴。
柿子热销,多亏了驻村“第一书记”王思凝。2019年4月,王思凝来到路南镇后塘村后,了解村情,走访村民,确定适合的发展项目。她和村“两委”班子一起到盘锦市大洼区学习种植技术,帮后塘村建起蔬菜基地,并承担起两个村的大棚柿子销售。
碱地柿子味甜爽口,但想在营口打开销路并不简单。王思凝多方奔走,广泛联系,一边与本市各旅行社合作,打造特色采摘游,一边变身“带货网红”,利用直播APP、微信朋友圈等平台拓宽线上销路。
最近,王思凝每天都扎在大棚里,边干活边直播,手机一天到晚响个不停,“我手机里的客户电话有1000多个,只要是订货的,接再多电话我也不觉得烦。”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