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经济开新局 | 技术之变:二氧化碳变废为宝 帮采油助减碳

央视网消息:专家提到,谁在二氧化碳利用上能快人一步,高人一筹,谁就能取得未来发展的优势主动。在我们的传统认知里,二氧化碳一般是工业废气,那么现在它是如何变“废”为宝了呢? 我们以石油工业为例,来连线现在在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的总台记者鲁子奇。
总台记者 鲁子奇:我现在的位置是山东东营中国石化胜利油田。这里就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生产现场,您可能会好奇,二氧化碳和开采石油有什么关系呢?

总台记者 鲁子奇:石油存在于岩石孔隙之中,可以说,石油是从岩石里面“榨”出来的。通常,我们会向地层注水,用水把石油从孔隙里面“挤出来”。但在一些低渗透油层中,孔隙太小,需要极高的压力才能把水注入进去,原本开采比较困难。超临界二氧化碳,比水的“黏度”低,更容易钻入孔隙,遇到这样的油层,它就能大显身手了。

总台记者 鲁子奇:这个低温罐车“肚子”里装的就是液态二氧化碳。我们在化工厂排放的废气中捕集二氧化碳,提纯、液化后运到生产现场,然后注入到这个大储罐中。

总台记者 鲁子奇:液态二氧化碳温度是零下二十摄氏度左右,所以您可以看到管线有些部分结上了厚厚的冰坨。大储罐相当于一个“保温桶”,身上插着巨大的“温度计”,同时它又相当于一个“高压锅”,身上配备了安全阀。

总台记者 鲁子奇:液态二氧化碳从大储罐里流出,经过第一间“小房子”增加压力,在第二间“小房子”实现分流,奔向压力不同的地层。
总台记者 鲁子奇:钻进地下的二氧化碳发挥两个作用:一是进入岩石缝隙,把里面的油给“挤出来”;二是与油混合,让油体积膨胀,使得原油流动性更好,更容易开采出来。可以说,通过利用液态二氧化碳,原本一些难以开采的油层也被我们成功“解锁”。

总台记者 鲁子奇:不仅如此,这个生产过程,大部分二氧化碳会留在地下,小部分二氧化碳跟着原油冒出来,然后再次通过管道返回地下油层,在这个过程实现了全密闭、零排放。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