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

《立春》 国画 林帝浣
本报记者 凌 鹤
开篇的话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认知天象、物候、时令、自然变化规律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实践,它既具有安排农业生产生活时序的功能,又可以用以防灾避疫,引导中国人形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古今艺术家以绘画、书法等丰富的艺术形式解读二十四节气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本报独家策划“二十四节气画卷”,以画、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来解读二十四节气,本期刊发立春。
提 要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立即开始,春意味着生长。依照公历,立春日在每年的二月三日至五日之间,标志着严冬已过,天气转暖、万物生长的季节开始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人们对温暖的感觉有差异,但立春蕴含的美好意义则深深刻在每个中国人基因里。本文选取名家的书法、国画、篆刻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立春日。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有着极其深刻的含义。春天,是万象更新的初始,代言着勤劳的中国人的心灵图景、生命愿景。立春即是立希望,大地回归初心,与天地同频共振,在万物复苏之际,让心中的美好发芽,盎然生长,尽展生机与活力。
立春日要有仪式感
农历节气在先民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从先秦开始就形成了隆重的迎节气仪式,尤以迎接立春的仪式最为隆重。到了汉代,迎春已成为全国性的礼仪制度。《礼记·月令》中记载,因春神句芒(象征草木与生命,又称“青帝”)居住在东方,东方为春,所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
古代中国重视农耕,立春是启动农事耕种的重要节气,是全民参与的盛大节日。民间形成了迎春、鞭春、唱春、拜春、尝春等仪式,旨在劝课农桑,祈吉、占春。立春日,京都百官一律穿着青衣,头戴青巾。妇女则在门外立起青色旗帜,以示迎春。
造土牛迎春礼俗也始于汉代。立春这一天要制作一头土牛,称春牛。最初春牛是泥制的,到清末改用纸扎春牛,即以竹作骨,外糊以纸。在立春日迎春仪式过后,人们便抬着身上披红挂绿头插金花的春牛,由被装扮成句芒神的人牵行,并有鞭春牛的活动。
南北朝时期,民间则剪春幡贴符;隋唐时戴春胜,亦称彩胜(即用彩绸或彩纸剪成像燕形或幡式的头饰),上书“宜春”二字,走向田野迎春。在宋代,人们剪绸或纸绘制成小旗,戴头上或系在花下,庆祝春日来临。公卿之家更是镂刻金绘,加饰珠翠或金银,穷极工巧,相互馈赠。
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在我国北方尤其流行。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
古代立春有“三候”
史料中记载,我国古代立春有三候。
一候东风解冻:春风自东而来,大地开始解冻,万物开始复苏。二候蛰虫始振。“蛰藏之虫,因气至而皆苏动之矣。”三候鱼陟负冰。“鱼当盛寒,伏水底而逐暖,至正月阳气至,则上游而近冰。”此时水面上的冰块好像被鱼“背着”浮在水上,故曰“负”。
书画中赏立春
古人认为“立春起,阳和生暖、百草回芽、天暖谋耕、万物生长。”中国书画中,描绘立春的经典作品有很多。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墨妙珠林(卯)册》,描绘的是立春时节,作者是清代张若霭。而北宋画家郭溪的传世名画《早春图》则表现了春山寒林与生命的律动。“春山澹冶而如笑”,画中可以品味到“澹冶”的环境和“笑”的动态,渲染出春山宁谧又生机勃勃的氛围。
我省当代篆刻家朱成国的节气系列篆刻广受关注,其立春之印,是近年刻制的几套二十四节气组印之一。印文取法甲骨文字,其中“春”字出自周原甲骨。以篆刻作品来表现充满古人智慧结晶的二十四节气,在创作上,章法力求简洁空灵,点、线、面俱足,用刀坚决利落,线质精爽浑融,春字上部几株细草,若欣欣然春之萌发,古意盎然并春意盎然。
我省当代书法家、全国隶书十家获得者董晓祺所书宋代张轼《立春偶成》诗,其清新、明快的章法,切合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含义。诗云:“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诗人在立春日,从草木与河流的萌发、律动中获得了诗歌的灵感——春到人间,草木比人类更先知先觉,阳气发动,草木滋生,余寒犹厉,草木鳞羽已流露出春的欢喜。书法家以汉碑带简帛书的笔意进行创作,既有汉碑的端庄、厚重、正大气象又有简帛书率意、灵动、不拘一格的属性,体现立春节气的悠久历史与不断传承,赋予当代人的理解与解读,让传统节气与时代审美对话。线条中的力感和质感体现字的灵魂,写出了与春意相融的意趣、境界和味道。
清华美院教授、2008年奥运福娃设计者吴冠英的节气明信片、节气插画,因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质朴欢快,雅俗共赏,深受大众欢迎。他将国学、民间美术、插画、设计、手绘的多种艺术元素结合,画面充满趣味、喜乐、吉祥,是画家将传统节气与鲜活的生活、当代艺术表现手法的巧妙融会。
中山大学教师、画家林帝浣的极简国画《二十四节气图》,体现中国美学与哲学大道至简的深刻内涵,画面简约、凝练,构图大量留白,笔墨点睛。在中国节气申遗中起到了积极重要的识读作用。
微论:
天人合一是根本遵循
凌 鹤
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对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世界产生着重要影响,使中华民族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天人合一是中华智慧、哲学、美学的重要遵循。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生命节律与节气时令紧密相连,由此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提到的四时养生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为春夏时阳虚于内,秋冬时阴虚于内以及大暑时节冬病夏治、冬至时节夏病冬治,都是中医运用节气规律辨证论治的体现。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原始的天象观测,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史前文明。考古发掘成果表明我国先民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大量进行天象观测,如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上绘有太阳纹、月亮纹、星座纹,新石器时代岩画上刻有星云、星象和太阳图案,《山海经》等早期文献中记录有“羲和浴日”与“常羲浴月”神话,体现了对天象的观察认知。
古人通过星空的变化掌握气候的变化,焦点在对太阳的观察上。他们发现随着太阳移动,物体的影子也会相应移动。据此,发明了最古老的天文仪器——圭表。圭是水平放置的一把尺,表是直立的一根标杆,通过圭与表的配合可以测量正午日影长度。通过统计正午日影长短的周期变化,确立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日影最短)和冬至(日影最长)两个节气。他们还通过测量相邻两年的冬至时刻,确定了一个回归年的长度。
民俗专家曾言:“从观察星空到发明圭表,古人的天象观测从直观感受上升为使用工具,是极大的进步。随着圭表的发明和使用,很长一段时期内,古中国所测定的回归年值的准确度处于世界最高水平。”在这样的智慧发明中,先人遵循自然规律春种秋收,作息养生,是天人合一的中华文明最初的萌动。
先秦时期,华夏先人在冬至、夏至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确立了春分、秋分,后来又确立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至此,二十四节气的主干——四时八节已完成。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天文观测方法的不断进步,古人在测量日影的基础上,对太阳黄道(太阳在假想天球上的运动轨道)进行24等分,使每个节气在黄道上都有了一个准确的对照角度,由此完全掌握了节气与太阳运行之间的关系,二十四节气最终定型。《淮南子》中,已经出现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这里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尊重自然、观察自然、了解自然,与自然相生相合的传统文化理念。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