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静安的“填仓节”

村民们在和馅包饺子。
本报记者 金晓玲 文 郑 磊 摄
高度还原民间习俗纪念传统节日“填仓节”,让沈阳市于洪区马三家街道的一个小村——静安村成了“网红”。2月28日,记者从于洪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通过高标准推进乡村治理,于洪区正致力深耕静安村满族文化深度体验、绿色田园农耕体验特色,引入培训制作特色手工艺品等业态,以更好地吸引沈阳及周边城市居民周末游、近郊游、文化游、体验游客流。
农历正月廿五即为“填仓节”,是我国民间一个象征粮食丰收、五谷丰登的重要传统节日。填仓,又称添仓,意为填满谷仓、多多增产。在“填仓节”这一天,全国各地有着不尽相同的过节风俗,有的地方象征性地往粮仓里添加粮食,有的地方吃春饼、煎饼和饺子,有的地方用黍米面做团填仓、做糕填仓。
在满族村民聚居的静安村,大家选择用满族传统方式度过这个节日。首先,村民们用草木灰在院子地面上画出9个圆形,象征着粮仓,然后,把玉米、黄豆、高粱米等五谷杂粮放在簸箕里,按顺序填入仓中,中间放块瓦片代表仓盖,以示仓满。
伴着悠扬欢快的乐曲,身着艳丽民族服装的村民们或手持萨满鼓或端着簸箕,围仓跳起喜庆丰收舞,祈愿风调雨顺,祝福国泰民安。
屋内,农家妇女们一边互致祝福一边剪着窗花,一幅幅颗粒饱满、寓意吉祥的“玉米”窗花很快就有了模样;用劈开的高粱秆夹上黄豆粒测雨水的环节,引得村里的孩子们围拢上来,一探究竟……
仪式进入尾声,村民们拉着琴、摆开桌,一边弹唱民族歌曲,一边和馅、擀皮、包饺子。村里的老人说,这天的饺子一定要大,老话讲“廿五的饺子越大,农家养的猪就越肥”。村民们还要把没有吃完的饺子分给乡里乡亲,谓之“分余粮”,象征着每家每户都有吃不完的粮食。
据介绍,静安村是汉族、满族、回族、蒙古族、锡伯族等多民族聚居村,现有人口510户、1506人,其中2/3为满族。“填仓节”特色活动的开展,不仅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传统民俗,表达了人们对五谷丰登好日子的向往,还丰富了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开创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聚了心、鼓了劲。
如今,依托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及位于蒲河观光带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于洪区正在静安村推进实施美丽宜居示范村示范点规划建设。目前,静安村已实施旱厕改水厕141户;正在实施自来水、污水、天然气“三网”改造;区政府列支80万元用于该村人居环境绿化工程,并已完成招投标,待“三网”主管线铺设完毕,恢复沥青路面后即可实施。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