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中国经济不能“刻舟求剑”
今年一季度,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6.1%,明显快于第一产业投资6.8%的增速,也快于第三产业投资6.4%的增速。不过,与第二产业投资保持较高增速形成对比的是,长期以来与第二产业投资密切相关的钢材和水泥产量同比下降。
钢材、水泥产量增速与二产投资增速“不匹配”,引发了不少关注。比如,就有人因钢材、水泥产量下降质疑中国经济发展,甚至唱空。其实,数据不匹配的背后,恰恰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
过去,中国工业投资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业领域,对钢材、水泥等大宗原材料需求量大,二产投资增速加快时,钢材、水泥等产品产量增速也会加快,反之亦然。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和过去高速增长阶段相比有了新变化,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从一季度数据看,在工业生产中,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对工业的支撑作用增强;在工业投资中,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但是,“含新量”更高的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投资对钢材、水泥等大宗原材料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弱,出现投资增速与钢材、水泥等产品产量增速不同步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许多经济指标之间的关联性也会伴随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新特点发生改变。在此背景下,如果继续用传统的观念来看待和分析问题,继续用高速增长阶段的逻辑来解读经济指标和经济数据,无异于“刻舟求剑”。
例如,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中长期贷款等实物量和金融指标的变化与经济走势密切相关,过去往往被视作观察经济走势的重要风向标。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工业和服务业增长带来的用电量需求发生变化,铁路货运量在全社会物流总量中的比重也在悄然改变,这些指标与整体经济的运行态势之间的关系也会逐步产生变化。以用电量为例,今年一季度,二产用电量同比增长3.0%,比2021年同期两年平均增速低4.4个百分点,但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6.5%,比2020年和2021年同期两年平均增速低0.3个百分点。用电量和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不匹配的背后,主要由于四大高载能行业合计用电量仅同比增长0.5%,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节能减排的成效。因此,如果只盯着个别指标的变动情况作判断、下结论,恐怕只能得出有偏差甚至错误的结论。
可见,只有深刻厘清各个经济指标的内涵,探寻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联和规律,把经济指标的变化放在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全局中,更加全面、科学、理性地分析研判,才能真正把握经济指标波动的内在特征,得出关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准确结论。 (林火灿 来源:经济日报)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