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十年·吾乡)一把二胡奔小康
中新社南京5月9日电 题:一把二胡奔小康
中新社记者 孙权
“我们现在过上好日子,靠的就是二胡。”无锡梅村年过八旬的二胡制作大师万其兴,谈起家乡靠一把二胡奔小康的故事,颇为自豪。

资料图为无锡梅村一家二胡工坊中,老手艺人正在打磨制作二胡的零部件。 孙权 摄
作为中国民间乐器的代表之一,二胡在海内外享有盛名。仔细研究中国二胡艺术的版图,会发现二十世纪以来的众多二胡名家、名曲、名琴师,都指向一个地方——江苏无锡。
2011年,无锡的“梅村二胡”制作工艺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无锡梅村被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中国二胡之乡”称号。

资料图为工人正在为二胡的琴筒部位进行打磨。 孙权 摄
名号虽响,但那时的梅村二胡还是一个偏居一隅的小众品牌。
“最早我岳父是帮着苏州的乐器行做琴胚子,一把不过百元(人民币,下同)。后来是代加工,利润不高也没成就感。再后来,岳父回乡创业,慢慢做起了自己的品牌‘古月琴坊’……”每每谈及梅村二胡的发展历程,万其兴的女婿、古月琴坊第二代传承人代表卜广军都会讲起这段往事。
创业之初,万其兴的古月琴坊是“个体户”:只有两名工人,业务全靠代工赚点手工费。如今,琴坊拥有数千平方米的厂房、30多名工人,成为一家专业生产中高档二胡乐器的生产企业,产品远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资料图为成品二胡正准备打包发往全国各地。
古月琴坊的发展,是无锡梅村二胡制作企业发展的缩影。10多年来,万其兴与陆林生、强金波等10余位二胡制作大师通过父传子、师传徒的模式,完成了技艺的传承与事业的交接,让梅村二胡的名声响起来、走出去。
十年间,当地1.8万平方米的二胡产业园也拔地而起,吸纳梅村及周边地区的二胡生产企业、配套企业和流通企业入驻。
据梅村二胡行业协会会长黄建洪介绍,目前梅村有20家二胡生产企业,每年生产各类二胡五万多把,占全球中高端二胡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年产值近五千万元。
在卜广军看来,梅村二胡能做好,特别得益于国内市场的蓬勃发展,让传统手艺越来越如鱼得水。
中新社记者了解到,无锡不仅有一批十级以上水平的二胡爱好者,还有多支民间乐队,各级各类演出连续不断。
举办二胡比赛、承办新年音乐会、为“梅村二胡”注册集体商标……当地政府、企业、个人之间彼此联动、相互促进,有效提升了梅村二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推动了二胡产业与二胡文化事业的繁荣。
回望来时路,卜广军感叹:“从乏人问津,到门庭若市。十多年来,梅村二胡实现了从麻雀变凤凰的逆袭。”(完)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