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场所码”全网部署,车站设临时隔离区
5月22日起,上海有4条地铁线路将恢复运营,相关的运营工作准备得如何?市民乘坐轨道交通要遵守哪些防疫要求?上海地铁后续有何恢复运营计划?
在5月21日召开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申通地铁集团副总裁邵伟中介绍,5月22日开始,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6号线、10号线、16号线将恢复运营,运营时段均为早上7时到晚上20时,行车间隔约为20分钟。近期,上海地铁正在从系统调试、现场环境消杀、场所码设置、人员返岗培训和应急预案等五个方面,积极做好恢复运营准备工作。
系统调试方面,从5月中旬开始,已经分阶段组织全网络进行跑车验证和压力测试,磨合、验证关键设备状态,对封闭管理条件下的运维人员进行生产演练,保障各系统工况稳定,具备随时恢复运营能力。目前,首批即将恢复运营的4条线路已经完成压力测试,其他线路将继续深化系统调试。
现场环境消杀方面,按上海市交通行业环境清洁消毒的有关要求,在4月底以前,已经完成全网络505座车站、30座基地、8个控制中心以及所有列车、车站空调滤网的消毒。目前,正在按照规范要求,对列车和车站进行日常预防性消毒。
场所码设置方面,已经按照“一站一码”的原则,在全网都已经部署了“场所码”。为方便乘客扫码,在站外出入口、站内通道、安检点、服务中心、自动售票机等醒目位置,目前已经张贴7000多张场所码,总计将张贴1.2万多张。
人员返岗培训方面,在全网原有7000多名现场值守人员的基础上,近期又有1500名左右员工陆续返岗。已对在岗和返岗人员,加强复工前培训,包括岗位基本业务知识、疫情防控要求、应急预案演练以及安全生产各项规定等。
应急预案方面,已经制定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属地对接,落实应急保障。如发生多人次涉疫或周边地区疫情严重(列为中高风险地区等),将实施封站跳停、缩线运营等措施。
在车站设置有临时隔离区,配置被隔离人员穿戴的防护服、N95/KN95口罩等用品,满足人员单独隔离所需。如果发生乘客涉疫事件时,将配合属地防控部门做好信息登记、闭环转运、环境消杀等应急处置工作。
现阶段,根据上海有关防疫要求,市民乘坐地铁应随申码为绿码和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体温也需正常(<37.3℃)。同时,上海地铁实施进站“场所码”扫码通行。“场所码”的扫码流程,遵循“站外扫码、站内核验、绿码进站”的原则。
邵伟中提醒,乘客进站前,可以在每座车站出入口外、站内通道等处,先主动扫描“场所码”,不要等到安检点再去扫码,以避免拥挤;在安检时,乘客应主动出示扫描完“场所码”后显示的“随申码”页面,由安检员核验,符合1小时内本站扫码显示的“绿码”才能进站乘车。在换乘线路的时候,不需要再扫换乘线路车站的“场所码”。
老年人、视障人群等确因特殊情况无法扫描“场所码”的,可持保通卡或经身份关联的交通卡,或者48小时内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可纸质)乘车。
乘客乘坐地铁时,仍要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并配合车站“测量体温”;建议与周围乘客保持一定距离,分散车门上下车。
邵伟中介绍,后续,上海地铁将根据疫情防控形势,适时调整运力,或增加恢复运营线路,并及时对外发布。敬请关注上海地铁官方微信、微博、网站及“Metro大都会”app等,获取相关运营调整信息。
校对:杨旭
责编:闫尚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关于贯彻落实《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的若干意见
- 统筹调整优化布局 形成覆盖城乡的司法服务网络 加强人民法庭建设服务基层社会治理
- 我省举办“中国旅游日”辽宁分会场活动
- 我省涉案企业合规工作步入规范化、程序化新阶段
- 辽宁:加强实验室建设 构筑创新大平台
- 上海:如出现零星新增,将通过“快、准、管”三方面措施进行应急处置
- 背着黑板送教上门 他们让83个重度残疾孩子有了“爱”的课堂
- 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动经济运行恢复到正常轨道
- 我省八部门联合印发通知 进一步支持退休技术技能人才发挥作用
- 我省启动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 “云”游博物馆 “屏”上观古今
- 我省31户家庭荣获第十三届全国五好家庭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