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习话】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
(欢迎点击视频,观看本期《每日一习话》)
习近平:要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
这段话出自2019年4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部署、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蓝图,我们党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修改通过的党章增加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等内容,2018年3月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得到大力倡导。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各行各业广泛参与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并取得了巨大成就,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目前,全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超过1.18万个。截至2020年底,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九项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阶段性目标全面圆满超额完成。
创造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2018年6月5日,《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发布。该规范的编制和发布,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强化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引导公民成为生态文明理念的践行者、美丽中国的建设者。无论是甘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三代人书写的沙漠变绿洲奇迹、“华北之肾”白洋淀功能的恢复,还是大熊猫、藏羚羊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的恢复性增长,抑或是国家公园体系的建设,都是全社会齐心协力所取得的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极大增强,对环保工作的重视和认同愈加强烈,绿色发展意识也显著提高。调查表明,有近八成网民对践行低碳生活方式表达出强烈意愿。坚持垃圾分类、绿色低碳出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增长……老百姓的自觉行动已进一步表明,中国人对天蓝地绿水清生态环境的追求已经深入人心。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当前,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所向、大势所趋,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坚持将绿色发展理念植根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构建起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本期特约专家:毛显强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校对:闫尚
责编:窦志坚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