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入社 实现“三赢”
本报记者 杨少明
春耕以来,大连市普兰店区星台街道徐大房村村民徐德珠唠起农事来,和屯里许多老年村民一样,没有了往年的担忧:“村‘两委’帮俺管地,心里老踏实了。”
徐大房村曾是大连市的低收入村和集体经济“空壳”村。村里有耕地1.4万余亩,在籍人数为3007人,但常住人口仅千余人,绝大部分村民的年龄在50岁以上,种田能力、种田意愿逐年下降,部分屯曾出现小面积撂荒。
近两年,一些从事土地流转中介的人看到了这里的“商机”。他们借流转之名,把村民的耕地转租给外地种植户并从中牟利。“这类转租多为短期行为,种的人只顾眼前利益,化肥、农药乱用,对地力破坏很大。俺村的地不能让人给祸害了。”村党总支书记邹岩松对此很着急。
去年9月初,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张宏志被派到徐大房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邹岩松与张宏志见面后唠的第一件事就是这个难心事。张宏志与村“两委”班子经过广泛调研后,决定以村集体的名义组建合作社,整合村民的闲置土地,集中管理、经营。为确保合作社规范运营,张宏志还从合法性角度,为合作社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
经过1个多月的紧张筹备,去年10月底,双鑫股份土地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村里接手,俺们举双手欢迎。”包括徐德珠在内的很多农民陆续将自家的全部或部分耕地交给合作社。截至今年年初,合作社已签约5300多亩土地。
随后,村委会代表村民与两家种植大户商量耕作协议,约定只能种植玉米和大豆,村里将监管化肥及农药的使用。根据协议,除了确保农民的流转费,村集体还将额外获得每亩100元的公益金。
以前村集体年收入也就3万多元,很多公益活动无法开展。今年,村“两委”班子的眉头总算舒展开了。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各屯损坏的农田作业路进行维修。
目前,村民土地入社的意愿越来越强,预计到今年年底,入社耕地将达1万亩左右。“这种模式实现了‘三赢’:保护了耕地,保证了村民利益,还增加了集体收入。”对于村集体收入,邹岩松表示,将全部用于村公益事业,在基础设施、老年服务等方面增加投入,让村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校对:杨金凤
责编:栾溪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