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老边沟密营地

老边沟抗联密营遗址。
本报记者 赵乃林 文并摄
本溪满族自治县是当年东北抗联的主要游击区和根据地之一。近年来,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每年都组织工作人员进山寻访抗联密营遗址,将摄录的情形清晰而完整地保留下来,为英雄立传,为历史纪实。6月10日,他们再次向老边沟密营地出发。
驱车来到东部山区的东营坊乡进山口,林木茂密,郁郁葱葱。“当年这里就是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顽强抗日的重要游击区,也是抗联将士栖身休整、治疗养伤、储存物资、军事训练、通讯联络的抗日堡垒。”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陈列部主任白杰说。
白杰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本溪籍抗联老战士王传圣、杨校康等人受邀来到本溪县山区,重走抗联路,一一指认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和西征会议召开位置,宋铁岩、李敏焕等将领牺牲的地方。老边沟密营地即在此列。
放眼望去,青翠叠嶂,约行一公里,人们来到掩映在树丛中的抗联密营遗址区。
密营地遗址区绿树环抱,东北抗联群雕映入眼帘,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联将士石雕群像巍然屹立,“抗日英雄民族脊梁”八个石刻大字庄严醒目,在群雕对面的一块巨石上,“老边沟战斗遗址”标志牌与之遥相呼应。拾阶而上,书有东北抗日联军简介、大石湖战役、老边沟大捷的石刻勾勒出那一个个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
“1937年12月,杨靖宇率抗联一军军部和一军一师在大石湖、老边沟打了两场载入史册的胜仗,在缺粮少弹的情况下,共歼敌100多人,在辽东地区的抗日斗争史上写下光辉篇章。”白杰说。
树木繁盛,满目生机,眼前的景象已无法与枪林弹雨的战场联系在一起,但遗址区内留下的每一处印记都记录着抗联将士的烽火岁月。“抗联水井”是抗战时期所挖,“小平台”是抗联将士研究战役开会的地方,“小山洞”是抗联战士夜晚站岗放哨的隐蔽之处。“抗联密营是在原址基础上进行的复建,复建时还发现了抗联战士用过的物品。”白杰一边摄录,一边介绍说。
顺阶而下,一块巨石是抗联当年的瞭望台,左边的石窝是抗联的“哨所”,上方的“地窨子”窝棚和抗联一师的指挥所相连……这一切,在绿树掩映下依旧很隐蔽。“当年因为战争环境残酷,敌强我弱,为了隐避,很多抗联遗址都隐藏在深山老林里。经年累月,风雨剥蚀,有的因为山洪冲击、山体变化遭到破坏。如果不加以保护,也许再过些年就再也看不到了。”不时拨开挡路的树枝,白杰加重了语气。
工作人员认真摄录下每一处遗址的情况。年复一年,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组织人员进山考察抗联遗址,给一处处抗联遗址遗存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红色档案。
东北抗联遗址无声地诉说着英烈们的热血与忠诚,让渐远的历史更加生动、充实。
校对:杨 旭
责编:闫尚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