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有家中医药博物馆
大连中医药博物馆一角。(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杨 竞
一个人、上千件展品——48岁的收藏爱好者杨学军在大连高新区一个小巷子的深处开了一家占地700多平方米的中医药博物馆。据介绍,从明清时期的陶瓷脉枕、清代的《人体解剖图》、英文版的《中国医史》到大量古籍医书和手写处方……在这里都可以见到。6月13日,记者走进博物馆时,该馆的创建人杨学军正在向几个游客展示丰富的中医药文化。
杨学军的祖辈世代行医,他自小便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部队退伍后,他便着手创建中医药博物馆,收集中医文化藏品,历经20多年。
中医药博物馆集收藏、展览、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分上下两层展厅。据介绍,博物馆里收藏有器具、药具、绘图、匾额等实物藏品千余件(套),以及大量古籍医书和手写处方。同仁堂、达仁堂、同济堂、一品堂等百年老字号的木刻药目,古籍文献《黄帝内经》《伤寒论》,清代名医手写处方都有。杨学军告诉记者,博物馆内的两幅清代画卷,一幅是《中医整骨图》,长5.3米、宽23厘米,由多组彩图组成,每组图有二三人,描绘整骨技法的形态。另一幅是手绘《人体解剖图》,5米多长,淡墨绘成,文字标注详细。这两幅图既是医学资料,又是艺术佳品,在国内也并不多见。还有一件重要藏品是杨学军在法国购买的英文版《中国医史》,这是第一部走向世界的介绍中国传统医学的英文版的著作,于1932年出版,后再版多次。
此外,博物馆还设立了中医抗疫简史展区,对中国历史上至少352次重大瘟疫中,中医药作出的贡献进行了介绍。大连记忆展区则对近百年来大连中医馆和药铺的发展进行了梳理,那些消失的老字号又一次回到了人们的视线。
为了能让来参观的青少年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历史,杨学军在馆内特意设置了中医文化体验区,孩子们可以体验捣药、制作药丸、了解中医文化历史和配方,让中医真正地“活”起来。
杨学军说,向世人展现中医药的光辉历史、弘扬中医药文化,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进程中,尽一些个人作为中医药事业传承者的绵薄之力,是他建中医药博物馆的初衷。
校对:杨 旭
责编:闫尚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