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厚植绿色低碳新文明风尚
利用生活中的旧物制作创意手工,体验资源再生,掌握减碳妙招;推广节粮、节水、节电、绿色出行、绿色购物等绿色低碳实践,提升节能意识和节能能力;加强碳达峰碳中和最新政策解读,推介节能降碳有益经验和做法……全国低碳日之际,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科普宣传,让低碳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营造出全民参与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社会氛围。
今年全国低碳日活动主题是“落实‘双碳’行动,共建美丽家园”,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主题是“绿色低碳,节能先行”。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围绕主题,积极开展落实“双碳”行动、共建低碳生活宣传,普及节能标准和标识,推广先进适用节能技术和产品,引导公众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必将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绿色生产深刻变革,绿色消费方兴未艾,低碳节能蔚然成风,生态环保融入日常。“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在不久前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上,微光火炬创意、氢能大巴、绿电供应等“绿色冬奥”举措成为一大亮点,赢得国际社会好评。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屡创新高,成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被越来越多人认可和接受的一个生动写照。开展全国低碳日、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正是要进一步传播理念、凝聚共识,引导全社会加快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努力实现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更加积极地推动节能减排降碳,政府、企业、社会和公众谁都不应是例外。从发展方式看,必须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从治理体系看,必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共同参与、各尽其责,我们必将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让绿色成为发展底色,让节约成为日常习惯,让节能成为生活态度,每一个人都应成为绿色低碳生活的践行者、倡导者和传播者。从绿色低碳出行到落实生活垃圾分类,从厉行“光盘行动”到节水节纸节电节能,从义务植树、“云端植树”到担任民间河长湖长,低碳生活就在身边,点滴行动就能为美丽中国、低碳中国出一把力。过去节能减碳,受限于发展阶段和社会认知,实质效果并不明显;如今节能减碳,唤起了坚持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自觉,拥有了更深厚的潜能后劲。
美丽中国的基石,正在于千千万万颗热爱自然、守护生态的美丽心灵。激发心中的生态文明意识,引领久久为功的低碳环保行动,汇集起来必将是美丽中国的靓丽风景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灿烂未来。
校对:杨金凤
责编:栾溪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