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三夏丨特写:喜卖“富民粮”
新华社武汉6月15日电题:特写:喜卖“富民粮”
新华社记者侯文坤
“朱富民,到你这车啦,先取下样。”“好好好!”看着粮库工作人员上车取样,站在一旁的朱富民满眼期待。
早上8点多,位于湖北省老河口市孟楼镇的中央储备粮襄阳直属库有限公司老河口分公司老河口库区内,一辆辆满载小麦的农用三轮车已经排起长队。朱富民那辆橙黄色的是最打眼的,把填满车斗的麦粒映衬得金光灿灿。
朱富民今年50岁,是孟楼镇杨岗村村民,个头不高,皮肤黝黑,穿一身黑色衣服。

粮库工作人员从朱富民的一车小麦里取样。新华社记者侯文坤 摄
“头些天已经卖了两车新麦了,这趟又拉来差不多2000斤,品质都很好。”说话间,朱富民把手插进麦堆,抓起一把麦子。一粒粒新麦又大又饱满,颜色鲜亮。
盛夏时节,正是湖北小麦收获季,1500多万亩小麦收割已接近尾声,预计产量、品质“双增”。朱富民家里的20亩小麦也获得好收成,亩产过千斤已是很开心的事,新麦开秤收购后,每斤的卖价比往年高,更是让朱富民乐开了花。

朱富民展示自己的小麦。老河口市委宣传部供图
“登记、抽检合格后,再过磅、入库、结算。”一大早,朱富民便拉着小麦赶来排队。近几年,他都是来这卖粮,早已熟悉流程,“你看那牌子上,价格、标准都写明了,称重也放心,卖粮款直接打到卡里。”
烈日炎炎,等候抽检结果的间隙,朱富民拉着记者躲到一旁阴凉处的粮库便民服务点,拿起一瓶水,猛喝了几大口。他开始算起今年夏粮的账:化肥农药、柴油、种子涨价了,现在每亩成本差不多500元,比去年涨了20%,这还不算他自己的人工成本。好在今年粮食产量和价格也上来了,新麦价格从5月底的1.46元/斤涨到了现在的1.53元/斤。
“算下来,预计每亩利润在1000元上下。”朱富民说话时,笑得眼角的褶子时不时挤到一起。
今年的丰收,同来卖粮的村民们都有感受,不少人围过来,你一言我一语,难掩心中欢喜。
“我家亩产也过千斤了,价格好,已经卖了5000多斤。”“多亏惠农政策好,种粮还有补贴拿。”“比以前轻松了,基本都是机耕、机种、机收。”
……
大家所说的,朱富民也深有体会,他从十多岁就守着家里的地,正是靠着每年一季小麦、一季玉米,他和妻子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也撑起了四口之家。曾经,种地对他来说不都是愉快的记忆。“毕竟看天收,天气定产量,小麦有时四五百斤,有时六七百斤,要是遭灾了,一年白干,还得贴钱。”朱富民说,那时再苦、再难,还是得种,不然一家人的口粮都没有。
如今,种地的条件大不一样了,车到地边,水到田里,技术送到家里,朱富民的压力小了不少。“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每亩有70多元,去年还给我们种粮农民发了一次性补贴,每亩有14元左右,听说今年还会有。”朱富民说。不仅如此,粮价跌多了,还有托市收购政策兜底,让大家心里更有底。
“现在种粮,挣得比以前多,也比以前稳定了。”朱富民掀起衣服擦了一把汗,又望向自己那车麦子。

朱富民在等候小麦抽检结果。新华社记者侯文坤 摄
“容重800g/L、含水量12%,检验指标合格,出示下您的身份证和银行卡,到前面过磅……”差不多半个小时,小麦的抽检结果出来了,在朱富民的意料之中。他一口喝完瓶中的水,径直走向车子,准备挪车称重。
“等把这季新麦卖完,下一茬接着种玉米。”阳光照射下,朱富民回头笑着说。
校对:杨 旭
责编:闫尚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