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粮”策丨从诗词经典中读懂“粮”苦用心
时下正值“三夏”大忙时节,放眼华夏大地,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乡村画卷在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开,蓬勃生机令人欣喜。南方的农民正在稻田里埋头栽插、管护水稻,北方的农民正在驾驭智能现代化设备赶收夏粮。
根据刚刚发布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2》,今年中国农业生产将继续向好,粮食总产量将超过去年,预计将达到1.38万亿斤。近年,随着中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不断升级,中国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能力不断增强,“虫口夺粮”保丰收成效显著。
尽管我们的粮食年年丰收,但无论任何时候,珍惜粮食、敬畏粮食的理念不能改变,行动不能放松。“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我们灿烂的文明中,有大量关于种粮、惜粮的名句。农忙时节,让我们一起回顾传统文化,从中华诗词经典中读懂“粮”苦用心,读懂丰收背后的大国“粮”策。

赏析:插秧就像是针线活一样,既繁琐细微也很辛苦。一个人只能耕作一小片田地,大面积的良田耕作需要众人齐心协力才能完成。

赏析:耕作的农夫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忙碌地劳作。农家人推测气候收成,都说这年是一个丰收年。

赏析:新修筑的场地平坦的像镜面一样,家家户户都趁着霜后的晴天在打稻子。农民们欢笑歌唱着,场院内声音如轻雷鸣响,整夜挥舞连枷打稻子的响声一直到天亮。

赏析:绵延百里的西风吹来了禾黍的香气,淙淙的泉水流入沟渠,农人们来到打谷场上忙碌了起来。老牛完成了辛勤耕耘的工作,躺在夕阳西下的山坡上悠闲地嚼着青草。

赏析:流水所到之处就是家乡,船篷就当做是屋舍。鱼做的羹汤,稻米做的饭就是日常的餐食。

赏析:每一碗粥每一顿饭,都应当想想它的来之不易;每当看到半根丝半条线,都提醒着我们永远记着勤俭持家的艰难不易。
统筹:刘竞宇
策划:林涛
设计:林若韫
校对:杨 旭
责编:闫尚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