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粮仓】辽宁:筑梦田野 让乡村振兴接“地气”添“底气”
在希望的田野上

①朝阳市桃花吐镇白腰村的大地蔬菜成熟,丰收的喜悦写在农民脸上。 仇一军 摄

②调兵山市晓明镇种粮大户刘恩华家的插秧机都用上了北斗导航系统,秧苗不仅种得好,而且速度快。 狄文君 摄

③盘锦北方耐盐碱水稻袁隆平院士专家工作试验站里的试验田。 王 双 摄

④朝阳县羊山镇大四家子村扶贫产业鸡心果收获了。 杨靖岫 摄

⑤皮薄肉细、甘美爽口的新民小梁山西瓜熟了。 黄尔贵 摄

⑥2021年,朝阳市建平县罗福沟乡于杖子村建档立卡户张国喜家的谷子丰收了,这让他对今年的收成更有信心。 杨靖岫 摄

⑦六月辽东菜花黄。刘芳春 摄

⑧丹东东港市大棚里开进了拖拉机,农业机械化又有了新阵地。闫旭生 摄
从今年年初开始,我省开展“我们的新时代”短视频、摄影作品征集活动,吸引了众多相关从业者和普通群众踊跃参加。从今天起,本报遴选其中部分优秀摄影作品,分两期刊登,以飨读者。
本期聚焦当下辽沈大地五彩斑斓的农忙景象。
盘锦市大洼区的张德福看着自己家承包的100亩水田信心满满,眼里绿油油的稻田在他心中已是一片金黄。
同样是盘锦,在盘锦北方耐盐碱水稻袁隆平院士专家工作试验站的试验田里技术人员更是忙碌,他们所做的就是为了化滩涂为良田,让盐碱地里飘出稻花香。
调兵山市晓明镇种粮大户刘恩华家的插秧机今年用上了北斗导航系统,秧苗株距行距一致,插秧深度一致,不仅种得好,而且速度快,一台机器一天能插秧50多亩,今年亩产1500斤没问题。
新思路带来新作为,新时代塑造新农村。
辽宁有2800万亩肥沃的黑土地,辽宁用3%的播种面积生产了全国3.7%的粮食。新时代,科技范儿,让“绿色”变“金色”,让乡村振兴的路上更有“人气”更见“朝气”。
筑梦在希望的田野上,意味着农村的欣欣向荣,意味着农业的蓬勃发展,意味着农民的幸福生活。
筑梦在希望的田野上,让乡村振兴更接“地气”,更添“底气”。
校对:盛楠
责编:闫尚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