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每一个奋斗的你】从“他山之石”到“授人以渔”:高铁工人的突破之路

胡俊祥在安装高压导流线。 受访者本人供图
编者按: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中国人,都是最美的奋斗者。也正是因为亿万奋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国。十年,致敬每一个奋斗的你。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
中新网长春6月21日电(谭伟旗)在完成一个动车组项目的最终质量排查确认工作后,胡俊祥的脸上露出了疲惫又欣慰的微笑。
胡俊祥是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速动车组制造中心装配产线车上工区九工位铁路车辆电工。2004年,中国高铁技术引进的国家战略开始实施,早有技术储备的中车长客再一次成为主力,胡俊祥也成为一名中国高铁工人。
这些年来,胡俊祥在岗位上用努力和汗水完成着自己的使命。“我们在‘和谐号’线路布置、连接器组装等技术引进之初,就跟着外国专家学习。”胡俊祥说,彼时,白天他们在外国专家的作业车上学技术、学方法,晚上回到自己的作业车上施工。

胡俊祥在制作密封式高压电缆接头。 受访者本人供图
胡俊祥回忆,在学习初期,30多种不同的压接钳让他和同事们犯了难。“每种不同的连接器都有专门对应的压接钳,即使外形一样规格不一样也不能借用工具,必须逐一对应使用。”
胡俊祥说,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全力保障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一定要把真正的技术学到手,充分消化、吸收,从而具备甄别技术缺陷的能力。
后来,胡俊祥和同事们开始梳理、总结适合自己的施工技术和作业方法,结合制造标准从实际问题出发,不断地探索、尝试,不断地验证、优化,技术瓶颈被逐一攻破,逐渐地构成了中国高铁制造技术。
胡俊祥说,“复兴号”动车组制造平台体系的诞生,标志着中国高铁进入到自主创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一平台基础上还诞生了耐高寒抗风沙动车组、可变轨距动车组、时速450公里的高速综合检测列车等一系列前沿产品。
中国高铁的发展经历了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再到自主创新的逆袭之路,实现了领先领跑。“作为一名高铁人,我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胡俊祥说。
如今,胡俊祥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衔人,肩负着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要为中国高铁的技术进步和从业人员的技术储备贡献力量。

胡俊祥在连接车顶高压电缆。 受访者本人供图
除了在国内带徒弟,胡俊祥还在海外“授人以渔”。在巴基斯坦工作期间,他与同事们输出了铁路客车相关技术,由于当地员工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胡俊祥就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发电车调试工作的经验撰写了《柴油机、发电机日常使用、保养规程》和《车辆运行日常维护手册》。
后来,这些“教材”被译成巴基斯坦文本成为巴方技术指导文件,胡俊祥还亲自培训、指导巴方工作人员,在异国收了一批“洋徒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胡俊祥说,这样不但可以进一步深化双方经济领域的合作,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运维和制造体系,为在当地形成产业集群奠定基础。
今年,胡俊祥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胡俊祥表示,他将终身致力于推动中国高铁技术进步,为国家“金名片”增辉。(完)
校对:杨 旭
责编:闫尚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