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评|填报高考志愿 莫让大数据“一包了之”
明绍庚
高考的“硝烟”尚未散尽,考生和家长又迎来了另一场大考——填报志愿。俗话说“三分考七分报”,如果说在考场上紧张的是孩子,那么在志愿填报环节,焦虑难安的则是家长。
目前,相关填报机构和服务如过江之鲫:大数据精准填报、人工智能志愿填报、“规划专家”专题讲座……数据的分析既“精准”又“全面”,专家的履历既“丰富”又“老到”,商家的口号既“动听”又“响亮”。而面对未来,希望能给考生以“正确”指导,就成了考生和家长的共同期待。因此有的家长愿意花钱买单,让大数据的梳理分析定方向、服务机构的专家解读定志愿。
其实,考生和家长的焦虑无非是“高分错报”的担忧或是“低分捡漏”的侥幸。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高考志愿填报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把填报志愿的心头大事完全交给所谓的规划师或者服务机构,过于盲从、过度依赖,结果也未必尽如人意,甚至可能遭遇滑铁卢。
志愿填报的本质是在综合考虑个人成绩、职业规划、兴趣爱好等因素下做出的选择,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难以左右考生和家长的所思所想,而基于公式化、标准化的数据分析,恰恰忽略和漠视了考生本人的兴趣、志向与特长,没有做到个性化和因人而异,又如何能决定考生的专业、院校甚至未来?
填报志愿是考场之外的“高考”,是需要仔细研究的“技术活”。近日,教育部开展“2022高考护航行动”,举行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咨询周,其用意就是为考生和家长指点迷津,让大家吃透高考政策和录取规则,在选择专业时仔细了解专业内涵、专业方向、主干课程、就业去向等问题,避免因信息渠道不畅通而误报专业。
志愿填报就像驶入高速公路后的分流车道,只能决定一时的方向,没有任何志愿可以定义一生,考研、就业、创业等众多渠道,为每个人提供了多元发展空间。所以,考生和家长要打破“技术依赖症”,合理规划高考志愿,选择理想的大学,筛出喜欢的专业。
校对:曹思洋
责编:李莹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