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李菀容:趁青春年华,活出一代人的精彩
新华社香港6月22日电题:李菀容:趁青春年华,活出一代人的精彩
新华社记者苏万明
25岁的实习医生李菀容,将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当天实现儿时理想,正式成为儿科医生。
这位喜欢穿汉服、多次到内地支教的女孩觉得:“人的一生活得精不精彩,有没有给别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才是最值得看重的。”
李菀容1997年2月出生于香港,与特区同龄。亲身感受到回归后香港的发展变化,也经历过非典、新冠肺炎疫情等艰难时刻,她对香港了解得更深,也爱得更深。“每当香港遇到困难,大家都共同面对。”李菀容说。

李菀容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6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吴晓初 摄
李菀容的母亲是护士,父亲也在医院工作,非典期间都曾奋战在抗疫一线。非典来袭时,父母的选择至今让她记忆犹新:一方面担心女儿无人照看,另一方面又觉得应尽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天职。最终,父母还是义无反顾走上了抗疫前线。
“所以,小时候我就想投身到医护界。如果香港再有疫情,我也可以站到前面。”就这样,李菀容选择了在香港中文大学读医科。
经过六年学习,去年6月,李菀容顺利毕业,成了一名实习医生。今年7月1日,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当天,她一年实习期满,即将转正。
当儿科医生是李菀容的心愿。“如果我治愈了一个小朋友,在今后漫长的时光里,他会演绎出多少人生故事啊!”
实习期间工作非常繁忙,经常要留院工作36小时,李菀容搬离了远在屯门的家,租住在实习医院附近的青年广场公寓。
为何选择青年广场?原来,这里留有李菀容的人生印记。
除了立志当好一名医生,李菀容还特别热衷青年工作。青年广场正是各地青年到港交流时的“大本营”,她多次在此参加活动,对它分外有感情。
少年时,李菀容就经常参加义工服务。她觉得除了能帮助人,还可以认识很多人,而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喜欢听他们讲,那往往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我能领悟到不少东西”。
后来,她干脆当发起人,带领身边的青年朋友们一起做义工,活动范围从香港慢慢扩展到内地。她曾多次带香港青年到广东、广西、安徽、北京等地的一些山区学校或农民工学校支教。
李菀容说自己特别喜欢内地,曾多次带领香港青年到北京交流。她对故宫附近一个冰糖葫芦摊印象特别深刻,“我每次去北京,一定会去那儿买冰糖草莓吃”。
李菀容还非常喜欢汉服,以前经常去广州拍汉服照。“非常古典,非常可爱,很有感觉。”翻看着手机里神采飞扬的自己,她眼里泛着光,“中华文化需要传承。疫情过后,我还要去拍”。
除了拍汉服照,她到广东还有许多事情想做。她考察了珠海横琴、深圳南山、广州南沙等地,打算建办公室,发展自己研发的医护产品、开发盆栽中药。一些朋友已经在广州南沙创办了基地,她希望更多香港青年人放眼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
5年前,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时候,李菀容是香港的“青年大使”。今年,在回归25周年以及自己开启职业梦想的“大日子”,这位年轻姑娘又为自己设定了新的发展目标。
她说,她要做一名好医生,当有了专业经验积累后,将来还要在医疗政策领域发展。同时,她也很关心香港的房屋问题……
李菀容目前已经参加了资优教育咨询委员会、香港青年协会等团体,将未来发展定位在宏观政策管理领域。
“医生工作之外,我愿意晚一点睡、少去唱卡拉OK、少去游玩,挤出时间做这些事情。”为什么要做这么多?她的回答是:香港是我家,我们青年人对这个家充满信心,要趁青春年华,活出一代人的精彩。
校对:盛楠
责编:李莹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