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粮仓】科技为产业助力 促农民增产增收
刚从阜新调研回来的张洋,顾不上喝一口水,就直接接受了采访。为了更直观地让记者了解玉米地里的那些“正事儿”,他带记者去现场感受他的团队为玉米地里出“黄金”而做出的种种努力。
作为辽宁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的所长,张洋深知科技带动产业增产增收需要用一粒粒种子、一株株玉米和一个个详实的研究数据来向农民交代,扎扎实实地培育出一个个好品种、研发出每个品种配套科学的种植技术,让研究成果都能在辽宁省的生产和气候环境下充分发挥出增产增收潜能。
张洋首先带记者来到产业育种源头环节的种质资源创新实验室。在这里,记者了解了代表当今先进育种技术的分子辅助育种和单倍体育种技术,这两项技术不但提高了资源创制的目标性、快速性,还能有效地解决种质资源狭窄问题。通过生物育种与常规育种的有机结合,不但提高了团队的育种速度,也大大提高了选育品种的质量,显著提高了育种效率,新技术下团队在大田普通玉米、青贮玉米、鲜食玉米等不同类型中选育出的众多新品种也在辽宁大地上大面积地“开花结果”了。
在人工气候室,张洋向记者展示了种子生产中的芽率质量管控环节,记者在现场观察到了温室沙培玉米出芽的情况,他详尽介绍了玉米良种的标准和监测把关的技术环节,一粒优良种子在进入土壤前需要经过层层把关。
好的品种,好的种子,如何能在生产中发挥增产增收的潜能才是关键,针对辽宁前期种植密度低、春季低温和季节性干旱频发等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团队通过研究并优化集成了“玉米早熟、矮秆、耐密增密增产技术”,成为辽宁省乃至全国北方春玉米的主导技术,这项技术能提高种植密度20%以上,提高产量8%以上,而且种植早一个熟期的品种不但可以调控由于播种期逆境带来的播种难的问题,还可以通过播期调控趋避病虫害,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品质。
针对辽宁省干旱频发,研究团队明确了区域作物“发生干旱”频率西高东低的规律,定量解析了区域内不同等级干旱对春玉米产量影响程度,通过对辽宁省内主导品种的抗旱性鉴定结果,明确了不同耐旱能力的玉米品种种植区划,促进了东北粮仓建设。
在粮食主产区,张洋的团队和省农科院其他领域的专家团队共同研究,针对玉米中密品种和耐密品种的株型特征,从调整作物田间配置入手,确定了不同类型玉米品种最佳田间配置结构和适宜种植密度。构建了粮食主产区玉米田间优化配置种植制度,形成了辽宁玉米区典型的种植模式。
张洋还向记者继续展示了团队研究出的“免耕平作宽窄行全程机械化籽粒直收技术”。技术本身体现了我国当前大力推广应用的免耕、机械化精播保苗、机械化田间管理和提质增产增效的机械化粒收等技术。该项技术种植的玉米,植株个体呈现“棵棵是边株,行行有优势”的特点,群体通风和透光大大改善,抗逆增产潜力大大提高,可较常规等行距种植基础上增密20%以上,增产10%以上,机械化直收籽粒实现收获阶段节本增效实现玉米的稳产、增产。
在张洋心里,为玉米产业的发展尽力,是自己和团队终身奋斗的目标,为此,他和他的团队一直在努力……
视频:韩宇浩 何书凝
校对:盛楠 张庆生
责编:闫尚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