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 正青春|李建民:雪域高原见证医者仁心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超声科医生李建民——
雪域高原见证医者仁心
本报记者 王敏娜
雪域高原,见证了他奔波千里送医送药的身影;遥远的西非海岸,记录下他不远万里医疗援助留下的汗水和脚印。克服重重困难,无私奉献、默默守护,他就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超声科医生李建民。
2020年12月,李建民跟随辽宁第五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来到西藏那曲市,至今已有一年半时间。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羌塘高原,他每天都面临着缺氧、水土不服等考验,但是从未想过退缩。
“一定要在有限的援建期限内,干点儿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否则就对不起这片高天厚土,对不起这里的人民。”李建民从来到那曲市的那一刻就下定了决心。携带先进设备和技术到这里后,他发挥自己所长,帮助当地医院加强超声科室建设,并将自己多年的经验传授给当地医生。
李建民了解到,西藏一些偏远山区的牧民看病就医十分困难,于是他着手推动建立远程超声机器人诊疗系统。借助这个系统,援藏医疗队和那曲市人民医院超声科的医生可实现“隔空”把脉,给当地群众就医提供了极大便利。目前,他已推动西藏7家地区中心医院开展远程超声机器人会诊,填补了当地肌肉骨骼超声及小儿髋关节超声筛查空白,并为当地乳腺癌筛查、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作出贡献。
“全面提升高原医疗水平绝非易事,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原本6月末就完成支援任务的李建民,申请继续留在那曲,为高原医疗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被问及继续参与援建的动力时,李建民回答:“这些工作总要有人来做的!”对于付出,他从来不要求回报。“干就是了!”在援藏之前,李建民作为我省第二批援冈比亚医疗队队员,克服当地医疗条件简陋与设备缺乏的困难,凭借过硬的医务水平为当地民众提供超声诊疗。短短一年时间里,他参与会诊近600人次,大力帮助当地医生提高超声诊疗技术,并多次自费购置药物和生活必需品帮扶贫困患者,成为患者口中念念不忘的“中国好人”,并获得冈比亚总统签发的嘉奖令。
李建民说,给予更多人帮助,是他援建的使命,也是他为医的初衷。
校对:齐志扬
责编:李莹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