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重庆铜梁:小小“乡村振兴车间”带来“大效益”
中新网重庆7月14日电(杨梦逸 张燕)在重庆铜梁巴川街道玉皇村龙灯彩扎基地,工人正在进行彩灯制作,他们或剪、或粘、或套、或画,动作娴熟。连日来,记者跟随“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看西部”网络主题活动走进重庆铜梁区,探访当地乡村振兴车间如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图为乡村振兴车间里忙碌的工人。 杨梦逸 摄
铜梁龙灯彩扎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龙灯艺术之乡”。自2021年,铜梁龙灯彩扎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后,龙灯销售订单接踵而至,让玉皇村这个乡村振兴车间更加忙碌了。
记者在龙灯彩扎基地看到,大量制作完成等待发运的龙灯产品整齐的摆放在库房。近600平方米的彩扎基地,预计年生产宫灯10万个,景观灯组、龙舞道具等100余件,产值约400万元。
“灯笼和景观灯组制作是季节性加工生产,在生产加工期间,村民月收入在2500元至4500元,技术熟练的工人,月收入能达到5000元至7000元。”铜梁区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斌介绍,该公司有专业的设计、美工人员,在乡村振兴车间从事加工生产的村民并不需要专业的技能,工作强度也不大,很适合村民在农闲时工作,增加一份额外收入。

图为正在玉皇村龙灯彩扎基地制作灯笼的村民。 杨梦逸 摄
玉皇村龙灯彩扎基地只是铜梁乡村振兴车间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铜梁区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市场导向、政府支持,融合发展、联农带农”原则,在重庆全市首创并探索乡村振兴车间长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产业联动发展,着力破解企业招工难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难问题,实现群众增收、村集体增益、企业增效、产业增强的“四重效应”。
乡村振兴车间如何建立?铜梁摸索出一套以引导本地资源下乡,集体经济组织出力的方法。通过引导企业配套下乡、特色农业就近加工、特色文创产业就地生产,让企业将生产环节中用工量大、技术门槛低的工种,在镇村布局设点,创建乡村振兴车间,既解决用工难题,又为周边村民增收。
重庆昆凌电子有限公司把串联电子连接线的业务剥离出来在铜梁全区建立10个乡村振兴车间;重庆真艾农业发展公司在少云镇庙村乡村振兴车间依托于该镇艾草生产基地开展就近加工……乡村振兴车间既解决了用工难题,又节约了投资成本,使企业业务得以扩张,打开了产业发展新局面。
旧县街道宜胜村,在原有扶贫车间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调整生产工艺,就地转化为乡村振兴车间,实行“村集体+群众”利益分配模式,保障车间持续正常运转。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和承接作用,乡村振兴车间有效盘活了集体资产。同时,通过产业带动,集体经济收益得到提高、乡村活力不断增强,也推动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据了解,铜梁区结合各镇村实际,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参与乡村振兴车间建设、生产、管理,并探索了集体经济组织自建、联合创建、企业自主创建、扶贫车间转化四种方式建立利益联结,创新乡村振兴车间建设方式。
截至目前,铜梁区累计建成乡村振兴车间49个,涉及电子产品、服装制品、旅游产品、包装材料、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每个车间吸纳就业20—40人,共计1500余人,人均月收入3500元左右,最高可达7000元。“小车间”在为企业带来了效益的同时,也让村民增收致富。
校对:盛楠
责编:李莹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