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正青春|倾力让中国碗装满中国粮
本报记者 关艳玲
“要用我们自己的种子,筑牢粮食安全的基石,让中国人的饭碗装满优质中国粮。”这是沈阳农业大学水稻所副所长唐亮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唐亮坚持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在水稻优质、丰产、高效遗传育种和栽培生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瞄准前沿进行探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
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我们要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唐亮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十余项,作为副主持或骨干成员参加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
聚焦满足人民吃饱以后吃好的需求,唐亮历经十余年搭建了品质高效评价技术体系,创制了具有高食味、丰产、抗病、抗倒、耐盐碱等特性的特异种质资源36份,成功选育沈农508、沈农625等14个优质丰产水稻新品种。
用科技破解农业生产难题,唐亮针对水稻生产存在的米质不突出、年季间波动大等问题,提出了高食味粳稻全环节优质丰产高效生产技术模式;研发集成了生物炭基质育苗、稀植培壮秧、晚育早插等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制定地方标准3项,辽宁省主推技术1项。他还通过品种选育、优化群体结构、氮肥模式运筹等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显著提高了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稻作之路。
多年来,唐亮培育的优质高食味粳稻新品种获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并在国际大米节上获奖。新品种、新技术成果大面积示范推广,提质节氮增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唐亮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人,为国家培养优秀农业人才;结合专业,为中小学生进行农业知识科普;面向农民需求开展先进技术综合展示与培训,促进新品种、新技术普及转化应用。
坚守在东北粮仓、致力于端牢中国饭碗,唐亮投身祖国教育科研事业前沿,急国家之所急,解发展之所难,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他认为,作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能够把自己的工作和国家利益、社会需求以及时代赋予的使命紧密结合,光荣而幸福。
校对:栾溪
责编:闫尚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