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美看东方】深化探源工程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日前出版的第14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文章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发端于何时、何地?经历过怎样的曲折、回合?这些问题牵系根脉,事关“何以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考古调查发掘为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多学科交叉研究,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填补了世界文明史中非常重要的空白,传递出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
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历史是我们民族、我们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饱含着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产生的无穷魅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活化历史场景,找到了“何以中国”的密码,让沉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文字、故事、文物、遗产“活起来”“热起来”,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汇聚起文化自信的深沉力量,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守根护脉,方能以史鉴今。放眼世界,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都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都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历史为我们留下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我们不能将它们埋藏在地下,或扔在故纸堆里,更不能将它们遗忘甚至破坏,必须充分发挥以史育人的作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让全党全社会都能源源不断接受历史文化滋养,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方能文化自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使所有的炎黄子孙得以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了解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是真实的历史,从根本上消除了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的质疑。要大张旗鼓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展现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充分解读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使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金羊网 文/林伟)
校对:李莹
责编:闫尚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