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荣获2022数字政府管理创新奖 政府审批将“零材料”“秒批秒办”
截至目前,沈阳市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达100%,全程网办事项占比达99.4%,各项主要评价指标持续领跑全省。7月15日,沈阳“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在中国信息协会举办的2022数字政府论坛上,荣获2022数字政府管理创新奖,被评为国家级数字政府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
7月27日,沈阳市举行“‘振兴新突破 奋进新征程’——沈阳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之推动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专场。
问:城市数字转型给市民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
答:沈阳市信息中心主任莽琦介绍,沈阳市上线市民码,实现“一码通城”。市民码融合了医保、防疫、支付等15项功能,覆盖申领补贴、就医救治、出行停车、住宿游园等多个领域,累计办理700万人,单日访问量最高达200万次。其中,“政策直达”实现全市统一的惠民、惠企政策信息汇聚和兑现服务“零申报”“秒到账”等便利服务,已发放补贴资金近1.7亿元;“多游一小时”实现“30秒入住”“20秒入园”,涵盖A级景区91家;“舒心就医”实现先看病后付费、减少诊前预约、挂号确认、付费确认、候诊签到等环节等待时间;“便捷停车”接入经营性停车场608个,实现车场查询、停车导航、车位预约等实用功能。
问:未来沈阳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还将实现哪些突破?
答:沈阳市营商环境建设局局长刘晓虹介绍,未来沈阳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还将陆续推出多种创新服务:一是推出“零材料”服务。聚焦高频简易事项(如律师执业许可),通过数据共享方式免去全部材料,实现“点击就办”。二是推出“秒批秒办”服务。精准梳理材料审查要点,对部分备案类事项采用AI替代人工审批(如医疗机构停业审批),推出“申请即办结”的“秒批秒办”服务。三是推出“证明在线开具”服务。依托一体化平台建设证明在线开具功能,对“亲属关系证明”等应用较广泛的证明材料,提供线上集中开具服务,企业群众可在线申请、领取电子证明,同时政府部门可共享获取、无需申请人反复提供。四是上线7×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通过地图形式集中展示我市政务服务场景事项线下办理地点、办理途径、咨询方式,并提供智能推荐、统一预约、路线导航等功能,实现办事信息“一图汇聚”。
辽沈晚报记者 王琳
相关新闻
沈阳启动建设数字城市运行管理中心
可实现应急事件协同处置
关于城市状态的实时监测、跨部门的协同调度、城市异常的智能预警、应急事件的协同处置,目前,沈阳市已经启动建设数字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为城市管理者处理日常和应急事件,提供可视化、标准化、智慧化、一体化的管理平台。
问:数字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设进展如何?
答:沈阳信息中心主任莽琦介绍,今年2月份,市大数据局和市信息中心,会同浑南区政府,在位于浑南区的创新天地,启动了沈阳市数字城市运行管理中心项目建设。该项目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人参与城市运行指挥。建设内容除了内装改造,主要包括指挥中心LED大屏可视化系统、分布式及坐席管理系统、操作台系统、可视化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及一部分信息化基础设施。
目前,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成,系统正在调试运行。“好政策、好就医、好停车、好游玩、好办事、好城管、好就业、好养老、好防疫、好双创”十大标志性应用场景,都将在这里全面展示。
问:建成后,将实现哪些功能?
答:未来,沈阳市数字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将成为沈阳市数字孪生城市的可视化资源整合中心和指挥门户,通过汇聚“一网统管”“一网协同”“一码通城”各个应用场景中的各类感知数据、行业数据、业务运行数据,实现数字沈阳各领域运行态势的综合展示、城市状态的实时监测、跨部门的协同调度、关键问题的智慧决策,为城市管理者处理日常和应急事件,提供一个可视化、标准化、智慧化、一体化的管理平台。
辽沈晚报记者 王琳
辽宁征集数字经济应用场景
解决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的难点堵点
日前,辽宁省发改委通过官网面向全省征集2022年数字经济应用场景,重点关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
问:征集场景有哪些要求?
答:本次面向全省征集2022年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并评选出100个左右最佳应用场景,公开发布。本次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征集活动,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重点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数字商务、智慧交通、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能源、智慧物流、智慧文旅、智慧海洋等应用领域。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产品、解决方案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征集一批有较高技术水准、有完整解决方案、有相对成熟应用模式的应用案例,遴选一批具有可复制性和示范推广性的典型应用场景项目。
问:对于申报主体有何要求?
答:申报单位需为场景应用方,需明确应用场景需求信息,场景落地建设投资总规模应不低于1000万元,场景建设所需资金已落实70%以上。
辽沈晚报记者 王琳
校对:李莹
责编:刘新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