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辽宁|磅礴之美

丹东虎山长城。本报特约记者 刘海东 摄

锥子山长城依托险峻山势而建的敌楼。

在朝阳市建平县战国(燕秦)长城遗址,长城保护志愿者(右)向游客讲解古长城历史。本报特约记者 仇一军 摄

长城保护志愿者叶德岐。

锥子山长城。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杨靖岫摄

万里长城中独一无二的水上长城,绥中九门口长城。本报特约记者 蔡 壮 摄

蓟镇长城大毛山段的长城垛口。

结构依然坚固的砖砌敌楼内部。

小河口长城敌楼上精美的雕刻纹样。

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的小河口长城。

夕阳映照下的西沟长城。
本报记者 杨靖岫
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辽宁已掌握的长城长度达到2350千米,占全国长城资源的比例达6.86%,仅次于内蒙古自治区、河北、山西和甘肃,位列第五。辽宁目前有战国时期至明长城资源点3199个,其中2865个点段被列入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战国、秦、汉、辽、明5个不同时期的长城遗存
长度达2350千米
资源点3199个
长城资源位列全国第5
延绵于群山之巅、矗立于山谷险关,辽宁有着丰富的长城资源。
屹立于此的长城,是不朽的人文胜迹。
跨河抵海、曲折回环、蜿蜒盘旋、气势磅礴。
辽宁境内长城因其建造年代之早、边镇排序之前、防御责任之重,坐拥明长城东端起点,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获得“九边之首”的美誉。
虎山长城、九门口长城、锥子山长城、小河口长城……长城辽宁段大多与险峻的山势、关隘浑然一体,古朴典雅,精美绝伦。土墙、石墙、砖墙、山险……长城墙体多建于山脊之上,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险制塞、因河而固,形成古代辽宁长城修筑的基本遵循。
位于绥中县境内的明长城以其保存完好、变化多端、精雕细刻著称于世。这段长城绝大部分为青砖砌成,条石至今完好如初,青砖敲起来仍铮铮作响;敌楼建筑巧夺天工,宛如一件件精致的艺术品,古朴静谧,原汁原味,为不可复制的历史瑰宝。
作为镇守锥子山长城的明代戚家军义乌兵勇的后裔,葫芦岛市绥中县永安堡乡西沟村村民叶德岐自认为是最典型的长城守护者,同时也是长城保护的受益者:这十几年来,长城旅游的兴起,给老叶家及周边的农家乐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一年四季长城的景色变化万千,在辽宁,像叶德岐这样的长城守护者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长城。
每遇到夏季云雾缭绕、冬天白雪皑皑、春天荆条花开、深秋层林尽染时,长城守护者们会举起手中的相机,并不时地发出慨叹:“真的太美了,我爱长城!”
受他们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这片在历史中绵延下来的瑰丽景观。
长城遗存广泛分布于我省13个地级市(仅营口除外)。2021年11月,辽宁完成并发布《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建设保护规划》,按照规划,包括丹东段、绥中段、兴城段、建平段、锦州段在内的5个重点点段将基本完成主要建设任务。到2035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将全面建成。
长城和这段城墙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早已与那些世代守护长城的人们融为一体,成为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
校对:李莹
责编:刘新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