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的纸是这样造出来的
学生们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动手制作纸张。
本报记者 吴 限 文并摄
为了让孩子们在暑期体验非遗技艺,感受非遗魅力,8月1日下午,20多名中小学生,来到沈阳市和平区联营社区雷锋小巷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开展以“感悟篆刻魅力,传承造纸匠心”为主题的手作体验活动。
活动伊始,手工纸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彭长贵带领孩子们参观了从唐代至20世纪末各个历史时期留存至今的纸张及制作各种纸张的原料,并向孩子们介绍了纸的文化起源和造纸术对传承中华文明的意义。
随后,彭长贵便带领孩子们来到体验区体验古法造纸。“造纸的过程并不简单,需要把纸浆放入水中揉碎制浆,加入造纸胶,再用模具进行抄纸……”听完讲解,孩子们兴奋地开始动手操作起来。经过搅拌、分离、平铺、自然晾干4个操作步骤,孩子们获得了一张亲手制作的采用古法造纸术制成的纸张。孩子们也充分发挥了各自的想象力和创意,在纸上放干花、彩纸、亮片进行装饰,一张张与众不同、充满创意的纸就这样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
徐乐馨同学捧着自己人生中造出的第一张手工纸开心地告诉妈妈:“写了十几年的字,使用了很多纸,今天才知道原来我们的纸是这样造出来的,太不容易了,以后我要珍惜每一张纸。”
彭长贵告诉记者:“非遗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通过体验纸张的制作,孩子们在体会到古人伟大智慧的同时,也懂得了珍惜纸张和环保的意义。”
体验过古法造纸后,孩子们又跟齐派传统印谱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周维新体验了一把钤拓制作技艺。
从钤拓的由来,到钤拓使用的宣纸、拓包、拓板……活动现场,周维新向孩子们系统阐释了我国古代传统钤拓技艺的发展历程、传拓工具、历史意义以及基本的传拓方法。这项活动在“听”的同时,融入“做”的环节。“要全身心投入,手眼要统一。另外,细节上要一点点地着力,要注意手法的正确,用力要均匀……”在周维新指导下,孩子们跃跃欲试,在拓印前先用刷子将印上的灰尘洗刷干净,接着按步骤依次上纸、捶打、上墨、取下拓片。在体验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感受了拓印的奇妙之处,还了解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周维新表示:“篆刻是很小众的艺术,它的形成和发展对大多数人尤其是孩子们来说还是陌生的。作为此项技艺的传承人,此次活动来到社区为孩子们传授钤拓技艺,就是希望孩子们通过亲手制作拓片作品感受中华传统技艺的魅力,将这门古老的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本次活动的组织者,全国劳模邓永久表示,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大家亲身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今后劳模创新工作室将继续组织这样的活动,为非遗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校对:闫尚
责编:窦志坚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