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为本 江苏灌云拉动乡村振兴“加速跑”
作为革命老区和苏北传统的农业大县,近年来,江苏省灌云县始终围绕“三农”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强化“以农为本”的理念,以农民需求为出发点,以农业发展为着力点,以改善农村面貌为落脚点,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侍庄街道瓦房荷园。灌云县委宣传部供图
文旅结合,让农业更融合
因坐拥一湾春色美景,灌云县杨集镇潮河村从原本普通的小村落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打卡地。“跟五年前相比,完全是天壤之别!”杨集镇负责人介绍,2016年潮河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借助潮河湾景区不断升级建设的契机,现已完成30多个基础及文化建设项目。其中,以豆腐坊为核心的农耕文化、百荷园为代表的廉政文化、何家大院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等,都已成为杨集生态文化一张张靓丽的名片。当地农民不仅仅是这里的主人,他们还可以是景区的解说员、园丁、厨师,甚至是直播带货的网红主播。
五年来,乡村旅游产业逐渐成为潮河村强村富民的支柱产业。各地游客来到这里,品尝“潮河八鲜”,感受美丽乡村建设中坚守发展和生态“两道底线”带来的新变化。这些新变化也让全镇农民对借助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振兴特色产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思路更加清晰,信心更加坚定,目标更加明确。
放眼望去,这样的特色村可谓“星罗棋布”。“以农为本,文旅结合”已成为灌云乡村振兴的一大亮点,发展特色产业也已成为灌云绘就乡村振兴别样画卷的旺盛活力之源。
南岗镇芦蒿产业基地。灌云县委宣传部供图
老区振兴,让农村更富裕
作为革命老区,灌云西部岗岭地带是全县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块短板。去年以来,灌云县依托2.5万亩全国芦蒿生产基地核心区,秉持“传承红色基因、壮大特色产业、建设山水田园”发展战略,兴建乡村振兴芦蒿产业示范区,1.5万农户受益。
“我承包了70多亩地,建了30多个日光温室大棚,每一个棚子大约两亩多地,一亩地能收入1万多块钱。与此同时,芦蒿的种植还能带动村里的困难户到田里务工,一天挣100多块钱,多的时候能到200块,真正带动村民踏上小康之路。”灌云县南岗镇张兴村芦蒿种植大户沙卫国说。
芦蒿产业基地各项基础设施建成后,吸引了很多像沙卫国这样的“新农人”。生产环节中,有江苏省农科院的专家根据翔实的种植数据进行分析,提供精准帮扶和指导;在销售环节,农产品价格等信息自动汇入智慧化管理中心,更多流通环节的附加、增值收益被留给农户和村集体。
目前,该产业基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等7大类41个子项目已经接受并通过了国家级评估验收。一个“高效农业示范区、产业融合先行区、美丽乡村样板区”已展现在云山灌水间,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灌云模式”。
龙苴镇石门村乡愁馆。灌云县委宣传部供图
文明实践,让农民更幸福
如何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宜养”新农村,灌云县通过守住生态红线,充分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贯穿“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主线,给出了符合地方特色的答卷。该县以乡愁文化、主导产业和和谐乡村三大根脉为依据,全力打造乡愁记忆、产业文化和宜居业态三大主题集聚区,发出了“文明实践,让城市向往农村”的有力声音。
位于灌云县东王集镇韩圩村的“一碑四谱”教育基地里,矗立着一座“精神丰碑”,陈列着四本以“时代风范”“尊老爱幼”“学业有成”“立志创业” 为主题的光荣谱,从2017年创立至今,前来参观学习的群众超10万人次。全村38名党员、312位村民入谱,“一碑四谱”里孕育的精神食粮塑造出韩圩村党风正、村风顺、民风好的良好风尚,村里涌现出“中国好人”“省道德模范”等各级各类模范人物近百名。
龙苴镇石门村村史馆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收集了村民们曾使用的农作工具、生活用品,并用音视频方式对一些生产、生活场景进行还原。实践站负责人说:“开馆以来,村民来馆参观率达85%,不少已在外地生活多年的村民携老带小专程返村参观时,感慨这是寻根之旅,面貌在变,乡愁永恒。”
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到镇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再到村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三级文明实践阵地陆续开展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喜马拉雅有声图书馆建设、抗疫先进事迹巡回报告等十多项阶段性文明实践重点工作,让“志愿红”在让乡村颜值不断“刷新”的同时,更收获着群众不断提升的满意度。
灌云县有关负责人表示,以文旅结合为源头活水,以老区振兴为动力引擎,以文明实践守护精神家园,灌云县将继续汇聚有利于乡村振兴的生产要素,全面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绘就一幅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夏兴俭 商敏)
校对:闫尚
责编:刘新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