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正青春丨徐大可——加入“国家队”就要扛起“国家责”
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徐大可——
加入“国家队”就要扛起“国家责”
本报记者 明绍庚
微生物腐蚀,长期以来都是材料腐蚀领域中的一个“谜”。
从事金属材料的微生物腐蚀机理和防治相关研究及抗菌金属材料研发,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徐大可带领团队首次揭示了不锈钢微生物腐蚀的直接电子传递机制,为微生物腐蚀的监检测和靶向防治提供了重要靶点,奋力破解了这个“谜”。
“研究基础科学的整个过程是很艺术的,探索、发现、解决,继续探索、发现、解决……这是一个环,永远存在新奇的问题供我们继续探索。”徐大可说,他时常用这份新奇来填补失败时的低潮,激励自己去挑战更高的目标。
谈起自己当年是如何进入这一领域的,徐大可回忆,本科、硕士都是生物学背景的自己即将走出校门时,一个机遇向他招手——美国俄亥俄大学腐蚀与多相流中心正在招收微生物腐蚀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这是世界上著名的腐蚀研究机构。最终,他选择踏上了赴美攻读博士之路。
经过五年的博士学习,徐大可毕业了,毕业后是留美还是回国?他选择了后者。
“我赶上了好时候,国家对青年人才越来越重视,提供了让科研人员施展才华的空间和全方位的支持。”2017年5月,徐大可以青年引进人才的身份加入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福会教授团队,成为东北大学腐蚀与防护中心首个具有海外学历的科研人员。
“如果说学生时代热衷于交叉学科的挑战,现在的工作则是契合国家需求的攻关。”徐大可成为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一员,加入“国家队”,扛起“国家责”。目前,他正在带领团队探索口腔微生物腐蚀过程及其对人体生物安全性的影响机制,这项研究成果对于新型口腔金属材料的设计开发及临床应用有着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基础科学就像摩天大厦的地基,大厦能盖多高和地基打得多深是正相关的。”徐大可认为,做基础研究是打造科技强国的必经之路,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
先后获得“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和辽宁青年科技奖,面对荣誉,徐大可说:“感谢国家对科技人才的重视和关心,这些荣誉会更加督促我们青年科研工作者努力工作,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奋斗终生。”
在紧张的科研工作之余,徐大可更加关注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年轻一代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祖国的献身精神、执着追求的科学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他们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和报国的信念,激励他们积极投身强国事业,勇担强国使命。
校对:曹思洋
责编:杨东溟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