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正青春|“庄稼汉”周雷:为水稻育种贡献青春力量
新华社武汉8月15日电 题:“庄稼汉”周雷:为水稻育种贡献青春力量
新华社记者侯文坤
“周雷呢?”“下地了。”
记者循着周雷同事手指的方向看过去,一个头戴草帽、脚穿胶鞋、皮肤黝黑的“庄稼汉”正弓着腰在稻田里忙碌,他身上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
![](http://news.lnd.com.cn/pic/003/004/858/00300485822_009e1303.jpg)
周雷在田间观察水稻生长情况。
虽已立秋,武汉仍被高温笼罩。不过,对育种来说,这种天气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挑选出更耐高温的水稻品种。为了获得优良的育种材料,周雷每天要顶着高温在田里待七八个小时。
“别看这两亩试验田不大,但种了上千个不同的水稻品种。我们每天都要下田观察、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每年都要写满厚厚4本笔记本。”周雷说。带着一脚泥回到田边,他掀起衣角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接着说:“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也是对水稻进行人工杂交授粉的最佳时机,不能耽误了。”
39岁的周雷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水稻党支部书记。12年来,他扎根田地、潜心科研,带领团队在水稻育种领域全力攻关,先后培育出16个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
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是漫长而繁琐的过程。周雷说:“有人把育种比喻为大海捞针,选育一个好的品种,往往费时数年,还得跟着农时到处跑。”过去的10多年,对他来说,便是一段追逐光和热的“长跑”。
每年,周雷有超过300天“泡”在实验室和田间地头。夏天,在湖北,在头上太阳烤、脚下水汽蒸、身边蚊虫绕的稻田里,他一待就是大半天;冬天,为加快育种进程,他去海南的南繁基地进行加代育种,往往春节也不能回家。办公桌边的角落一直放着他的草帽和胶鞋。
水稻遇低温易减产的问题,曾困扰着我国科研工作者。在国家相关项目支持下,周雷作为团队核心成员,攻坚克难,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克隆水稻生殖生长期耐冷基因CTB4a,并解析了其分子机理。2017年,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上,是水稻耐冷品种选育、解决低温造成的粮食减产问题的前沿科研成果。
![](http://news.lnd.com.cn/pic/003/004/858/00300485823_30101ff5.jpg)
周雷在实验室进行科研工作。
如今,周雷和团队育成的鄂中5号、广两优272、巨2优60等优质水稻新品种已累计推广5000多万亩,累计增产粮食超过30亿斤。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作为党支部书记,周雷总是冲在最前面,对口帮扶了21个曾经的贫困村和30多家企业发展高档优质稻。在湖北潜江市,他和团队提出“虾稻共作”绿色发展模式,使每亩虾稻田的水稻产量提升30%;在京山市,他和团队推广的新品种,帮助农户每亩增收40%……
“能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是我最大的愿望和一生的追求。”周雷说。
周雷的微信名为“稻之道”,头像是一片绿意盎然的稻田。他说,每当看到这照片就会充满动力。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眼下,周雷正带领团队向更高产和更优质的水稻新品种选育发起攻关。
校对:李莹
责编:窦志坚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