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十年·奔向美好丨老巷“重生”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新华社记者深入基层,用镜头记录下奋进路上的点点滴滴。

广州有着2200多年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永庆坊就坐落在广州老城区恩宁路上。这条曾因年代久远而衰旧的老巷,近年来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基础上精细改造,重获新生,成为热门的“打卡地”。
↓点击图片,看新旧变化

↑前图为2022年7月19日拍摄的广州永庆坊榕树广场;后图为2015年拍摄的永庆坊榕树广场(广州市荔湾区住房建设和园林局供图)。

↑前图为2022年7月19日在广州永庆坊拍摄的一栋建筑;后图为2015年拍摄的同一栋建筑(广州市荔湾区住房建设和园林局供图)。

↑前图为2022年7月19日拍摄的广州永庆坊永庆大街;后图为2015年拍摄的广州永庆坊永庆大街(广州市荔湾区住房建设和园林局供图)。
曾经,永庆坊是广州危旧房集中区域,“天晴怕火灾、下雨怕楼塌”曾是它的真实写照。2015年,当地政府引进社会资本,秉承修旧如旧的理念,对永庆坊进行“微改造”: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在保留原来岭南建筑民居肌理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元素,实现新旧融合。

↑这是2022年7月19日拍摄的广州永庆坊滨河段(无人机照片)。

↑这是2022年7月19日在广州永庆坊街头拍摄的木棉树灰塑。

↑这是2022年7月19日拍摄的广州永庆坊入口。
房屋修缮、立面整饰、街巷整治、产业更新……曾经沉寂的历史文化街区真正“活”了起来,潮流和传统的融合让永庆坊人气越来越旺。

↑2022年7月18日,游客在广州永庆坊游玩。

↑2022年7月18日,游客在广州永庆坊参观。

↑这是2022年7月18日拍摄的广州永庆坊的永庆二巷。

↑2022年7月19日,游船在广州永庆坊河道内穿行。

↑2022年7月18日,游客在广州永庆坊永庆大街参观。
如今,在永庆坊,大片骑楼建筑群受到保护。青砖瓦房、琉璃彩窗交相辉映,粤剧曲艺、广彩、广绣等传统工艺与活字印刷文创产品等相得益彰。

↑2022年8月21日,在位于广州永庆坊的粤剧艺术博物馆,游客观看粤剧表演。

↑2022年7月18日,孩子们在广州永庆坊体验咏春拳。

↑2022年7月19日,游客在广州永庆坊参观影展。

↑2022年7月19日,孩子们在广州永庆坊体验活字印刷。

↑2022年7月18日,孩子们在广州永庆坊榕树广场玩耍。
以永庆坊为示范,广州的老旧小区“微改造”由点到面,大片老城区旧貌换新颜。

监制:孙承斌 邹声文
策划:刘洁 郑卫 兰红光 赖向东 王建华
统筹: 鱼澜 宋为伟
制作:张曼怡
编辑: 章磊 马宁 韩芳
摄影: 邓华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新华社摄影部制作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