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化也需“活态”传承
上周,本版报道教育部等8部门公布“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名单,我省鞍钢博物馆、本溪湖工业遗产博览园、辽宁庆阳特种化工有限公司3家单位入选国家首批工业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名单。重要工业遗产成为“大思政课”的课堂,对于工业文化的“活态传承”,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工业遗产记录了工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信息,是工业发展进程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经济、科技和艺术价值。如何留住宝贵的工业遗产?怎样实现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一个时期以来,各地都在结合地域特色开展实践探索。以沈阳老厂房的保护实践为例,这些不同时期的老厂房记录着沈阳产业工人筚路蓝缕、开拓进取的艰辛历程,对这些老厂房而言,保护不是唯一,发展才是重心。沈阳即有保护与利用的成功案例:中国工业博物馆就是在原沈阳铸造厂翻砂车间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融知识文化、当代艺术、休闲生活于一体的1905文化创意产业园原是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的二金工车间,它们的“活化利用”,让沉寂的工业遗产焕发新活力。然而,仅是“活化利用”并不够,还要通过深度发掘老厂房所蕴含的独特价值,让它们为子孙后代讲好工业故事,使其感受工业文明,弘扬工业文化,从而实现寄托着几代人情怀的工业遗产的“活态传承”。
我们知道,“活态传承”区别于用文字、音像、视频及现代科技手段等“档案馆”“博物馆”式的保护,能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终极目的。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工业遗产所承载的工业文化同样需要“活态传承”。每一处工业遗产都蕴含地域文化和历史文脉的底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时代的符号,它能给我们讲故事,告诉我们是怎么从传统制造业进入新型制造业的,是怎么从机械化到电气化再到信息化的,而这并不是“活化利用”就可达到的,因为“活化利用”只是做到了工业遗产不是工业的“废弃”,而工业遗产内容丰富多元,其内在价值则需要深度发掘、广泛传播,将优秀工业遗产辟为青少年“大思政课”的课堂,留住的不仅是有形的物质形体,而且更有直抵人心的无形的文化内涵,这恰是“活态传承”的意义所在。
当然,工业文化的“活动传承”并非拘泥于场馆实地。几天前我省举办开学第一课“云”直播,选取刚刚摄制完成的电影《钢铁意志》的精彩片段讲述新中国第一炉铁水的诞生,几代鞍钢人先后上场,用辽宁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故事诠释产业工人对国家的“担当”。老英模孟泰的长女孟庆珍带着父亲当年用过的背包、手电筒、饭盒、管钳登台,回忆“孟泰仓库”的建立;鞍钢股份炼铁总厂点检员林学斌讲述鞍钢轧制新中国第一根12.5米钢轨的往事,现场则展示着从钢轨上截取的一段实物。直播现场,见人见物,作为史实的见证,一件件实物就是展现鞍钢人爱厂如家、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等意志品质的鲜活教材。变换视角,可以说,无论是这次“云”直播还是电影《钢铁意志》的拍摄,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鞍钢博物馆作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教育形式的延伸,是红色工业文化的“活态传承”。
校对:栾溪
责编:杨东溟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