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要有一本荣宝斋 “万金老账”
朱忠鹤
这几天,一口气追着看完了央视摄制的5集纪录片《荣宝斋》,收获颇丰。
寓意着“以文会友,荣名为宝”的“荣宝斋”这三个字,可谓家喻户晓,久负盛名。的确,这个发端于清末“松竹斋”的老字号,走过了300多年风云变幻、跌宕起伏的历史岁月,如今已经成为中华艺坛上的一块闪着光亮的金字招牌。
5集纪录片引人入胜,它将较为鲜见的珍贵历史文献资料、影像资料、亲历者与见证者的口述集于一身,用文化的视角立体式地呈现了这家老字号企业的百年变迁,也通过“荣宝斋”这个小切口,阐释了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来赓续不断、薪火相传的理由。
纪录片《荣宝斋》之所以打动我,决不仅仅因为唯美镜头下所呈现出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独特魅力,以及丹青背后荣宝斋的“以义取利”,而是因为荣宝斋之所以成为“荣宝斋”,是它对自身历史资料留存的这样一种意识。
荣宝斋有一套共计4册的“万金老账”。虽曰“老账”,这套厚厚的册子里却不仅记录着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至1948年这几十年来荣宝斋的财务营收状况,还保留下来这几十年间的人事任免、人物点评等历史碎片信息,张大千、齐白石等人的名字,也出现在“万金老账”里。换句话说,这套“万金老账”就是一套压缩版的荣宝斋“企业史”。
也正因为有了这套“万金老账”,荣宝斋追忆自身的发展历史,尤其是细抠某一个历史细节时才能有据可查,而按照时间轴线摄制的纪录片《荣宝斋》才能厘清这家百年企业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脉络。
遗憾的是,类似的“万金老账”在很多老字号企业,尤其是餐饮企业里是缺失的。我曾拜访一些百年以上的老字号企业,能证明其百年历史的,要么是口耳相传的企业发展故事,要么是事后从各地收集来的、证明那个年代的普通历史器物,唯独缺少了像“万金老账”这样实实在在佐证企业自身的史料与文物,这不由地让“老字号”含金量丢掉了几分成色。当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企业对自身历史信息留存意识的缺乏是重要原因之一。
2000多年前,刘邦攻克咸阳城,秦朝灭亡。看到咸阳“藏富于城”,刘邦队伍里的众多将领打开城门后,纷纷争抢金帛财物,唯独萧何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文书等图书档案收藏起来。事后证明,在楚汉之争中,萧何收藏的这批珍贵资料为刘邦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萧何对历史资料的重视,是基于日后战争的考虑;企业对自身历史资料的收集,则应该是基于企业常青之下对企业文化打造的考虑。虽然二者出发点不同,但历史资料在其各自范围内的重要性都是相同的。
那么,是不是缺失了前期的历史资料,企业只能束手无策了?也不尽然。亡羊补牢,未为晚矣。立志于做百年老字号的企业,不妨从现在起就着手收集与整理自身的历史资料,这其中,既可以有类似于荣宝斋的“万金老账”,也可以有企业初创和发展时期一件件见证企业成长的桌椅、灯具、印章等物件,还可以有企业日志、企业年志等。总之,当企业有了基业常青的目标与奔头,再有了丰富自身历史信息的念头,那么,下一个“荣宝斋”可能就是你了。
校对:李莹
责编:刘新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