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舱外航天服:出舱活动的微型航天器

央视网消息:每一次出舱活动,航天员身上穿着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太空中格外醒目。那么,这件“飞天战袍”的外部都有哪些机关按钮?它们都有什么作用?记者走进中国航天员中心,带您解码舱外航天服。

130公斤重的舱外航天服,是航天员执行出舱活动的铠甲。它是一个微型航天器,充上一定的压力后,可以保护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抵御外太空的高低温、强辐射等。

总台央视记者 刘洁:这就是航天员出舱使用的舱外航天服,我们看到了一个特别的设计:在服装胸前的一些设备上,文字标识是反的。之所以做这样的设计,是因为航天员通过面窗观察胸前的一些设备,是有视野盲区的。这个时候,航天员可以通过手套上的反光镜来观察,镜像之后航天员看到的字就是正的,方便航天员的识别和操作。

服装胸前的电控台设备就是“大脑”所在,是电气系统的核心,上面有服装泵、加电、风机、照明、电台开关等。电控台左下方的液温手柄可以调节航天服内部温度的舒适性。紧挨着液温手柄的就是供氧和应急设备的开关。
中国航天员中心舱外航天服总体主任设计师 廖前芳:这个灰色的小工具,航天员需要自己独立完成服装的穿脱,服装是背入式的,打开背包门之后,自己穿进去之后,需要通过拉绳先把背包做一个预关闭,然后再通过这边的锁臂手柄来把整个服装关闭密闭。
舱外安全绳牵引重量可达吨级

这两根显眼的橘色绳索就是航天员在舱外攀爬过程中需要时刻与舱外扶手连接的安全装置。一根是弹簧绳,一根是略短一点的固定安全绳,通过反复勾挂这两个安全绳来实现航天员的移动和攀爬,安全绳牵引的重量可达到吨级。
中国航天员中心舱外航天服总体主任设计师 廖前芳:我们是在里面给他们装了一个饮水袋,他在操作的过程中,只要低头就能喝到饮料。面罩是通过我们的设计和里面的温湿度控制保证的,他们在出舱之前也会给面窗内部涂一层防雾剂,防止结雾。因为服装没有主动加热的功能,所以在阴影区的时候,他们有时候会觉得稍微偏凉一点,我们做了一个改进,让航天员在阴影区不会觉得太冷。
舱外航天服调节后 身高1.6-1.8米均可穿着
精巧的设计,也让航天服使用起来越来越灵活。头盔和躯干一体化,四肢可以调节,利用仿生结构,上下肢关节处使用了气密轴承,使关节活动更加自如。与9月1日第一次出舱活动相比,第二次出舱活动的航天员有所不同。不过,这并不影响舱外航天服的穿着使用,通过调节可以适应不同身高和体重的人体参数,从1.6米到1.8米的航天员都能穿着使用。

目前在轨的航天服一共有三套,两主一备。这三套航天服分别通过天舟二号和天舟三号上行到空间站,供航天员在太空中轮换使用。
校对:李莹
责编: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