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好造福于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态保护、环境建设、生产制造、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各方面,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明显提升老百姓获得感,老百姓体会也最深刻。”这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造福人民群众提出了具体要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在群众心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成为日益重要的民生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关键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要把绿色作为发展的底色,推动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的真谛是“取之有度,用之有节”,需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共同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保护好,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从“求生存”发展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发展到“盼环保”。生态环境好不好,人民群众是最直接的体验者、受益者,生态文明建设成果需要老百姓去检验。只有始终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守护好绿水青山才能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因此,既要坚持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让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又要加快制度创新,完善制度配套,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让生态惠民、利民、富民成效更加显著。
要牢固树立环保意识,积极践行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理念。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置身事外,每个人都应该通过行动为美丽中国贡献力量。我们要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文明习惯常留“指间”,绿色生活常在“心间”,久久为功、化风成俗。要始终绷紧生态红线,始终竭力为老百姓谋生态福利,让生态文明建设更好造福人民。
校对:杨 旭
责编:窦志坚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