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隆迪留学生万森:为促进非中交流作出贡献
新华社武汉9月26日电 题:布隆迪留学生万森:为促进非中交流作出贡献
新华社记者万芃琦、李伟
“中国的专家把布隆迪的荒地变成了良田,让更多的家乡人民吃得饱。”来自布隆迪的万森·姆博尼汉库耶兴奋地介绍起中国的援非项目,公路建设、医疗队援助、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万森说起来如数家珍。

万森参加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文化节活动。(新华社记者万芃琦 摄)
30岁的万森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博士研究生,也是布隆迪《新生报》的记者。2018年,万森参加了新闻交流项目,第一次来到中国。借着为期10个月的交流机会,万森走访了中国10多个省份。
万森说,来到中国后,中国的发展和中国人民的面貌让他深受震撼。10个月的时间里,他撰写了近百篇报道发表在《新生报》上。

万森在2018年新闻交流项目开班仪式上发言。(受访者供图)
走访期间,他了解到中国政府平均每年帮助1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于是,他在报道中写道,布隆迪有1000余万人口,如果我们也能达到这个速度,只需一年,全国人民就可以全部脱贫。
“说实话,我当时也是将信将疑。但现在回看,中国的确做到了。”万森认为,中国成功的经验值得布隆迪和其他非洲国家学习借鉴。
交流结束之后,万森对中国念念不忘。第二年,他决定来中国留学。在中国传媒大学攻读硕士毕业后,他又来到了武汉读博士。“中国的发展,每一年都清晰可见。”万森说。
记者采访期间,万森接到了妹妹的电话。他的妹妹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本科新生,刚刚抵达武汉天河机场,正准备入学报到。“布隆迪很缺医生,现在多亏了援非中国医生,为我们提供医疗服务。”万森说,妹妹希望来中国学习医学技术,将来成为一名布隆迪的医生,改善当地的医疗条件。
“非中合作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万森说,现在越来越多的非洲年轻人明白了这一点,积极参与到非中交流中来。
谈到未来,万森有自己的“小目标”:完成学业之后,计划组建一家非中关系研究机构,继续为促进非中交流作出贡献。“我愿意成为非中交流的桥梁,为民心相通、互利共赢一直努力下去。”万森说。
校对:姚晟琦
责编:闫尚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