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旱种杂交稻飘香
新华社昆明10月6日电 题:云南旱种杂交稻飘香
新华社记者杨静
金秋十月,云南的水稻进入丰收季,旱种的50万亩杂交稻陆续开始收割。这是云南今年稳定稻谷种植面积、开辟稻谷生产新途径的一次尝试。
在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永泉村,57岁的村民张良伟在地里照看旱种杂交稻。“再有半个月就可以收获了,这时候可不能马虎。”张良伟说。今年,张良伟首次进行杂交稻旱种,根据农技人员的指导,他正加强鼠害和鸟害的防治。
张良伟说,旱种的杂交稻对劳动力需求少、管理也不复杂,出苗后的田间管理主要就是除草、施肥。

临沧市临翔区旱种的杂交稻。(受访者供图)
“我们在去年试种的基础上,优选种植品种,在全区不同海拔、不同区域的地块进行推广种植,共完成种植面积3500亩。”临翔区农业农村局种植业与农药管理股负责人张涛说,杂交稻旱种在当地是“新鲜事物”,为让群众更好地掌握种植和管理技术,他们在有种植任务的乡镇组织栽培技术培训,每周都会摸排种植进度。
博尚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为推广杂交稻旱种,当地免费向农户提供种子和生产所需的化肥农药,增强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在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杜云龙教授团队成员对采集的水稻标本进行植株性状观察及病害防控,本次品种为“滇禾优615”,是云南农业大学育成的杂交稻旱种品种,也是今年云南推广的主要品种。
“同一水稻品种在不同海拔、不同坡度其表现都有差异,我们要选育出更适宜的旱种品种。”杜云龙说,做好杂交稻旱种可以扩大粮食生产面积,提升稻谷自给能力。

云南西双版纳州旱种的杂交稻。(受访者供图)
眼下,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旱种的杂交稻也进入收获期,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普丽花忙着对旱种的杂交稻进行测产。“最高亩产达到550公斤,最低在400公斤左右。”普丽花说,他们指导群众利用无法种植大春作物的地块进行杂交稻旱种,为群众提供农资补助、全程技术指导,并推广机械化、半机械化的种植模式,减轻群众负担。

专家对云南西双版纳州旱种的杂交稻进行测产。(受访者供图)
据介绍,西双版纳州今年旱种的杂交稻面积达10.6万亩。普丽花说,过去几年一直在进行旱种的试验,与经济作物进行套种,取得一些技术积累,为今年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
今年初,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制定杂交稻旱种的推广实施方案,将海拔1700米以下雨热资源丰富的中低海拔地区旱地作为重点种植区,开辟稻谷生产新途径,稳定稻谷生产面积。有关方面还建立了专家指导组,通过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加强技术集成创新等方式,助力实现杂交稻旱种的预期目标。
云南省杂交稻旱种推广专家指导组组长、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袁平荣说,今年全省首次大面积推广杂交稻旱种,在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群众的协力下,部分区域旱种的杂交稻表现较好,对粮食增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校对:姚晟琦
责编:杨东溟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