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一地两种”助增收——河北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迎秋收
金秋十月,冀南大地一派丰收景象。在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阎里村的农田里,一台台农机往来穿梭,看着眼前果穗硕大的玉米和颗粒饱满的大豆,种粮大户王志刚喜上眉梢。
今年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在稳定净作大豆面积前提下,依托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在玉米主产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实现大豆玉米协同高产,助力粮油生产提质增效。王志刚今年套种了400亩。

在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一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地,农民驾驶农业机械收获大豆。(受访者供图)
种庄稼的“老把式”都知道,大豆和玉米的“爱好”不同,如何让两种管理模式截然不同的农作物套种实现丰产,很多人摸着石头过河。
“在生长期,我们发现大豆明显长得过慢,通过检测分析,是光合作用不够。因为大豆是矮株,玉米是高秆,而且玉米是密植,玉米秆上的叶子遮住了大豆植株的光照,同时影响了透气性。”在河北省秦皇岛北戴河新区,冀东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负责人陈继东说。
“通过实验,我们尝试打掉了玉米秆腰线以下的叶子,同时有选择性地在对侧成比例错位掰掉腰线以上的叶子。这样,不仅大豆的透光透气问题解决了,玉米植株本身的透气性也增强了,玉米和大豆成了双赢的‘好邻居’。”陈继东说。
为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河北多地农业部门为农户量身定制“田管方案”,派出农技服务小分队前往田间地头,提供跟踪服务,帮助农户科学管理。
“我们对玉米定向铺设微管,定期浇水,冲施氮肥,确保玉米生长有充足水肥。”南和区农业农村局技术推广研究员温春爽说,在玉米生长关键期,气象部门在一些种植基地安装了温湿度记录仪,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的温度、湿度等信息,并根据数据预测病虫害发生的概率、程度,为农户浇水、施肥、打药等田间管理提供科学管理意见。

在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一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地,农民将收获的玉米装车。(受访者供图)
“大豆亩产200多斤,玉米亩产1200斤左右。玉米基本不减产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季大豆的收入,这样比单一种植玉米每亩多收入600元,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王志刚说。(记者郭雅茹、赵鸿宇)
校对:栾溪
责编:杨东溟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