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媒体:中国加强创新力保粮食安全
参考消息网10月18日报道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0月14日报道,中国科学家在耐盐碱水稻生产方面又创下新纪录,这是中国努力确保粮食安全的又一项重要举措。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研究人员称,其耐盐常规稻——一种可在海滨滩涂或内陆盐碱地生长的水稻品种——的产量在三年内增长了一倍多。
根据该中心的测评,2019年其耐盐常规稻的产量为295.9公斤/亩,2021年耐盐常规稻的产量为590.6公斤/亩,2022年4‰盐度下耐盐常规稻的最高产量达到691.8公斤/亩。测产产量打破往年纪录,创4‰盐度下耐盐常规稻产量新高。
报道称,这一突破对中国来说是好消息。
该中心技术研发事业部负责人表示,2017年中心测产的一个杂交籼稻品种曾在6‰的盐水灌溉下,产量达到620.95公斤/亩;但因为它是杂交稻品种,产量普遍比常规稻高。
上述负责人对媒体表示,本次测产的两种水稻材料非常具有代表性,很有发展潜力。“下一步,中心将继续创新,推出更多优质种质资源,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
报道表示,中国约有1亿公顷的盐碱地,其中670万至1300万公顷被认为可用于水稻种植。因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发现,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稻年产量迅速增长。
在袁隆平带领下,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从2012年开始耐盐碱水稻的育种研究,并在近年来选择了全国多个土壤条件不同的地区进行试验。
研究者认为,如果耐盐碱水稻的年推广面积达到1亿亩,每年增产的粮食有望多养活数千万人口。
据媒体报道,截至2021年底,中国海水稻种植面积达60万亩,分布在黑龙江、新疆、浙江等十多个省区。
报道称,中国也在海外推广其耐盐碱水稻技术。研究团队曾在迪拜郊外的沙漠中开展了相关尝试,其产量超出平均水平。
据报道,青岛的研究人员已与包括沙特、卡塔尔、巴基斯坦、埃及在内的许多国家合作,推广耐盐碱水稻技术。
校对:闫尚
责编:窦志坚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