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里雪山脚下 昔日藏族流浪艺术弦子奏出幸福新生活

图为白马扎史在巡护森林时拉起弦子。 张历 摄
中新网迪庆10月19日电 题:梅里雪山脚下 昔日藏族流浪艺术弦子奏出幸福新生活
记者 缪超
弦子,是藏族的传统乐器。过去,它是滇川藏高原流浪者的独门技艺,鲜有人会演奏。而如今,欢快的弦子在梅里雪山脚下风靡,代表着自由与美好。
今年41岁的白玛扎史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佛山乡林业站的工作人员,巡山护林时,他总是要带上一把弦子,休息间隙便找块石头坐下,练习新乐曲。
白玛扎史家住佛山乡江坡村,那是梅里雪山脚下一个宁静祥和的藏族村庄。“江坡村有一半男子会拉奏弦子,几乎男女老少都会跳弦子舞。”
逢年过节、婚嫁喜庆,江波村藏族用弦子乐和弦子舞庆祝是必不可少的。白玛扎史说,“一般是由像我这样会拉弦子的人带头,将弦子挂在腰间,一边拉一边跳开场舞,其他人跟上弦子节奏围成圆圈唱歌跳舞。”
弦子奏响,歌声唱和,翩翩起舞,热情洋溢……在江坡村,这样欢乐的场景往往都是通宵达旦。

图为白马扎史拉起弦子与其他音乐人合奏。 张历 摄
白玛扎史12岁起跟着父亲学习弦子,如今在当地已小有名气,被称为江坡村“弦子王”。2015年,他出了一张名为《梅里弦音》的音乐专辑,收录他最为拿手的12支弦子乐曲。
“我父亲跟着爷爷学弦子,不知道爷爷跟谁学会的。但听老人家说,弦子曾经只有四处流浪的人才会拉,他们靠表演弦子为生。”白玛扎史告诉记者,“在旧社会,弦子被土司和头人鄙夷,不准在正式场合演奏,认为拉弦子会让他们变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西藏民主改革的推进,藏族中的农奴和奴隶获得自由,节奏欢快的弦子逐渐在西藏芒康、四川巴塘、云南德钦等地的藏族村庄流行开来。
白玛扎史认为,传统弦子乐曲欢快活泼,能即兴填词,大多歌颂家乡、自然、爱情等美好事物,唱出了人们的自由心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受到大家喜爱。
为了推动弦子传承和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德钦县每年举办弦子节。开幕式上,数千人聚在梅里雪山前的迎宾台,由多名德高望重的弦子手奏乐起头,众人围成大大小小的圆圈,欢快起舞。
弦子节上,“弦子王”白玛扎史常作为评委,为青年一代的弦子手点评打分。他乐见弦子被更多人喜爱和传承,为此每年都会走进德钦县中小学,向学生介绍展示弦子的魅力。
近些年,他收下的徒弟中,不仅有藏族,也有世居在德钦县的纳西族、傈僳族青年。“希望各民族能够一起分享弦子所带来的快乐。”
在当地,有一首新创作的弦子歌曲广为流传,以问答形式展开,大意是:“……大理洱海是由几条河水汇聚而成?中国是由多少个民族组成?我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去大理洱海,没有数过洱海由几条河水汇聚而成,只要各民族团结,中国由多少个民族组成并不需要考虑。”
校对:姚晟琦
责编:窦志坚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