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民生福祉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增进民生福祉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辽沈回响
①新时代十年,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图为盘锦市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景区举办的中秋旗袍秀活动。 本报特约记者 刘 刚 摄
②关爱“一老一幼”,我省出台一系列举措,助力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图为沈阳市和平区和平新村社区食堂为老年人提供一日三餐。 本报记者 赵敬东 摄
③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辽宁多措并举搭起稳就业的“四梁八柱”。图为位于北票市土城子村的服装企业,帮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本报特约记者 仇一军 摄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作报告
辽宁省民政厅办公室主任李新宝——
做实民政工作 奋力托起困难群众幸福梦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这一重要论述为全面推进新时代民政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省扎实推进各项民政工作,基本民生保障迈上新台阶,助力特殊困难群体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建成了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基本民生保障标准不断提高、覆盖面不断扩大;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城乡社区治理持续创新,社会组织规范管理全面加强;基本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日趋健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我们将牢牢把握民政工作的政治属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密切联系群众,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及时传递给困难群众。持续厚植为民情怀,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奋力托起困难群众的幸福梦。积极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聚焦特殊群体、群众关切,全面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奋力开创新时代辽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本报记者 刘 乐
辽宁省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唐晓东——
加快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这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要求。
要迅速把思想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聚焦“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和“一圈一带两区”等战略,落实政策供给、人才支撑和服务保障,发挥好就业人才服务双轮驱动作用,全力稳市场主体扩大就业容量,抓好重点群体提高就业质量,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就业人才环境,强化劳动者培训促进人才技能提升,稳定就业防范失业风险,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确保全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扎实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推动就业服务资源适当向重点群体倾斜,根据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加大对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徐铁英
辽宁省社会保险事业服务中心主任张晓龙——
持续提高参保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的民生新举措、描绘的民生新图景,为我们做好社会保险服务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我们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个“国之大者”,强化宗旨意识、强化工作落实、强化能力建设,为全省参保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加便捷、优质、高效的社保服务。
围绕确保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对接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及助企纾困等重点工作,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职责,让社会保险领域的好政策惠及参保单位和个人。以“正行风、树新风,打造群众满意的人社服务”为目标,深入开展“业务技能练兵比武”等系列主题活动,提升经办服务能力。巩固扩大“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建设成果,进一步优化经办流程,压减证明材料,完善服务设施,持续提高参保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本报记者 徐铁英
辽宁省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处处长张岩——
切实保障人民健康权益 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部署,并对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出明确要求。这为我们推动全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积极顺应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趋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眼全生命周期,着力优化健康服务,深入实施医疗资源扩容布局工程、公共卫生能力提升工程、辽派中医中药强省工程、特殊人群健康保障工程、数字健康智慧医疗工程“五大工程”,在全省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生活需要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为全省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健康辽宁建设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思考,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积极实施健康辽宁行动,努力推动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切实保障人民健康权益,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本报记者 王敏娜
辽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万强——
促进共同发展 共享发展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促进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成果,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促进共同富裕。深入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计划,促进机会公平,完善户籍制度和教育发展,为低收入群体创造更多机会和途径,通过城乡流动和提供高质量教育等使更多低收入群体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完善小微创业者扶持政策,支持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勤劳致富。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增强社会保障待遇和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完善兜底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积极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提高农民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比例,完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创新更多适应家庭财富管理需求的金融产品。
本报记者 赵英明
辽宁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房地产市场监管处处长岳爱国——
更好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这为我们发展住房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
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因城施策做好房地产调控,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持续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坚持以居住为主、以居民消费为主,引导住房合理消费。组织各地编制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住房建设计划,统筹安排住房的建设总量、供应结构、空间布局和开发进度。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合理安排各类住房供应,更好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
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规范发展公租房,加大对新就业无房职工等人员的住房保障力度,因地制宜发展政策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支持发展租赁企业,多渠道保障房源供给,逐步形成渠道多元、总量平衡、结构合理、服务规范、制度健全的住房租赁市场。同时,将租赁住房建设纳入住房发展规划,合理确定租赁住房供应规模,逐步推进“租购同权”,着力构建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本报记者 赵婷婷
辽宁省妇联妇女发展部部长刘宇——
提升妇女创业创新本领 积极投身振兴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今后开展妇联工作指明了方向。
省妇联将以“两个找到”专项行动为抓手,持续深化科技创新、创业创新、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鼓励和引导全省广大妇女弘扬创新精神,提升创业本领,投身振兴发展实践。我们将持续落实《辽宁省推进科技创新巾帼行动实施方案》,强化女科技人才引育和服务,推进巾帼科技服务进企业、进乡村、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向广大妇女传播科技创新文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举办女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大赛,激发女性创新活力。开展女企业家及创业女性培训,举办助企纾困“云课堂”及女大学生专场就业招聘会,推进政企、银企、校企对接服务,扩宽女性创业就业渠道。同时,持续开通直播课堂等服务活动,多渠道支持妇女参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此外,省妇联将有效发挥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办好一系列惠及妇女群众的民生实事,不断提升妇女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本报记者 王 坤
辽宁省残联教育就业部主任刘红宇——
完善惠残政策 推动残疾人高质量就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残疾人来说更是如此。推动残疾人高质量就业,需要残疾人工作者不断深入实际,贴近服务对象,不断研究探索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有效方式。
省残联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履行残联组织“代表、服务、管理”职责,以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为己任,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级别残疾人的特点和需求精准施策,把更多困难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的公共服务体系中。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扶持制度,构筑残疾人就业政策体系;促进城乡残疾人就业创业,帮助残疾人通过生产劳动过上更好更有尊严的生活;推动残疾人就业服务普惠化、便捷化,提高残疾人社会参与能力;保障残疾人平等就业权利,帮助残疾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重点做好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促进就业创业工作,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鼓励残疾人创业、灵活就业,制定实施更多更有力度的惠残政策,动员凝聚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残疾人的急难愁盼问题,全力保障残疾人就业,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共同富裕。
本报记者 陈博雅
校对:姚晟琦
责编:刘新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