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丨耐盐优质水稻“盐黄香粳”完成实收测产 盐碱地利用再添新种源
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记者张泉、温竞华)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研究团队选育的耐盐优质水稻新品系“盐黄香粳”,27日在山东东营完成实收测产。“盐黄香粳”亩产505.1公斤,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达到优质米一级标准,将为促进我国盐碱地利用提供重要种源。

“盐黄香粳”实收测产现场。(中科院遗传发育所供图)
据介绍,我国拥有约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的盐碱地,是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通过培育耐盐作物新品种提升盐碱地利用水平,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盐碱地利用的先锋作物。
“耐盐性强、生育期适宜、优质不减产,这是培育适宜盐碱地水稻品种最重要的理念。”“盐黄香粳”选育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试验站站长王建林介绍,“盐黄香粳”在选育过程中很好融合了上述特点,尤其注重利用盐碱地环境促进次生代谢,提高大米营养品质。

“盐黄香粳”实收测产现场。(中科院遗传发育所供图)
2022年6月,研究团队在含盐量为6‰至8‰的盐碱地,采用旱直播方式对“盐黄香粳”进行了200亩连片种植,播种后灌溉淡水促进出苗。从7月份开始,全程采用排沟内含盐量为2.5‰至3.5‰的微咸水进行灌溉。
测产专家组认为,“盐黄香粳”集耐盐、优质、高产于一体,能够适应含盐量为6‰至8‰的盐碱地和微咸水灌溉,建议加快品种审定进程,加大示范推广力度。

新收获的“盐黄香粳”。(中科院遗传发育所供图)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于2022年在东营设立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试验站,已集中示范了耐盐大豆、水稻、高粱、玉米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系),示范面积达1500亩。
校对:李明
审核:窦志坚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