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千百年 修复旧时光
11月2日,在辽宁省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修复师王斌正在给书叶上墙。
11月2日,在辽宁省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修复师们正在修复古籍。
用压书机把书叶压平。
王斌用显微镜对纸张进行检测。
修复古籍的工具中,一部分是根据经验自制的。
用蘸水的毛笔清洗书叶上原有的水渍。
经过清洗后的书叶,原有的水渍不见了。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文物修复师这个职业第一次真实、生动地走进大众的视野。
11月2日,记者走进辽宁省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的工作室,第一感受就是安静,五位古籍修复师一字排开,正在工作台前忙碌着。
52岁的王斌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已经13年了。回忆起古籍修复的经历,王斌说:“一开始到这个岗位,面对破损不堪的古籍,不敢下手。”带她的老师傅就鼓励她多看、多学、多琢磨,从最基本的技艺一样一样学起,每遇到一个新问题,都是学习的新起点。这些需要修复的古籍就像生了病的病人,每翻开一次,固然会带来损耗,但如果不及时修复,就会“病情加重”,最终无法保存。所以,修复古籍就像是诊病治病,为的是给古籍延长“寿命”。
王斌手头正忙着修复的是一本关于地理方面的古籍,只见她用蘸了热水的毛笔,在地图上沿着泛黄的部分小心翼翼地清洗,然后用吸水纸吸去水渍;用镊子夹住蘸了酒精的棉团对准变色的霉斑除菌。整个过程屏气凝神,目光紧盯在处理的部位,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如此周而复始。
2016年,王斌接手了一件需要修复的清代家谱,其主要的问题是纸张絮化、霉变、异味,尤其是有一部分因为纸张老化和损坏,拿来时都是一小块一小块的碎片,需要像拼图一样还原先前的位置,然后加上托纸。在补的时候,甚至不能用笔,一旦触上,就容易把碎片上的内容黏下来,必须把糨糊装喷壶里喷洒出来。七八页内容加上一段横幅,断断续续花了半年时间才修复完毕。
耐心,是古籍修复师必备的素质,而修复的过程,要对症下药,就像对待不同的病人要有不同的诊疗方案一样。以2017年修复善本《百汉碑研斋缩摹拓本》为例,在导师赵嘉福老师的指导下,王斌团队经过多个修复步骤:拟定拓本的规格、干揭碑帖、摆帖、覆背、折帖、裁切、粘连、装封面、贴签,终于将此破损严重的善本修复完成,延长其寿命。当被问到古籍修复师最核心的素质时,王斌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敬畏之心。”都说纸寿千年,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一本书经历造纸、编撰、刊印,再流传至今,凝聚了多少人、多少代的心血,今天我们还有幸能保存、阅读,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修复古籍,就是要把它的生命力延续下去。从第一代的雷师傅算起,王斌是辽宁省图书馆的第三代古籍修复师了,一年前,她们团队又加入了新生力量,应该算是第四代修复师了。古籍修复工作就这样薪火相传,延续不断。
自2015年迁入新馆,辽宁省图书馆的古籍专用修复场所面积达500平方米,有六大功能区:古籍修复区、清洗操作区、字画装裱区、纸张检测区、纸库、修复培训研讨区。馆里也充分发挥“国家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辽宁传习所”师徒相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传习所技艺传习内容整合到古籍修复中心人才建设中。2014年由赵嘉福老师坐镇辽宁省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担纲修复技术指导,每年开展技艺传习一次,主要开展了馆藏未整理碑帖、拓片修复近千余册,馆藏善本修复27册、名人字画修复3幅等,5年来修复总量1476册、44010叶。2021年起,又请国家图书馆边沙老师来指导古籍修复技艺。
辽沈晚报记者 查金辉 文并摄
责编:杨 旭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