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渔到护鸟——湖畔老汉“改行”记
新华社石家庄11月13日电(记者冯维健)初冬的河北衡水湖,长湖碧波。湖边停靠的捕鱼木船早已不见踪影。附近的王家宜子村里,村民李国忠指着院子一角上锁的铁门说:“捕鱼的家当全都锁在里面。”
今年54岁的李国忠自幼生活在衡水湖畔。曾经的他和其他渔民一样,认为靠水吃水,捕鱼就是一辈子的营生。随着渔民队伍扩大,电击、撒网、下地笼……各种招式一拥而上,高峰时湖畔停泊的渔船超过百艘。
渐渐地,李国忠发现鱼越来越难捕。衡水湖的水浑了,鱼少了,芦苇荡成了“臭水塘”,难觅候鸟踪迹。
2003年,衡水湖被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地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搬迁沿湖企业、封堵入湖排污口、清理围堤养殖……随着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衡水湖生态逐渐向好。

成群的大雁在衡水湖嬉戏。(受访者供图)
景色越来越美,衡水湖成了市民游玩的好去处。湖边的村民纷纷搞起旅游,渔船变成了观光船,李国忠也加入其中。
游客的增加让衡水湖的生态再度承受压力。“当时我就在想,刚刚恢复‘容颜’的衡水湖,难道要重蹈覆辙吗?”李国忠说,政府及时进行旅游秩序整顿,叫停了违规游船和餐饮,让他感受到保护衡水湖的决心。
2017年,当地面向滨湖村镇招募巡湖员,主要工作是对鸟类进行监测保护,监督破坏环境、偷捕盗猎等行为。“我当时毫不犹豫报了名。”李国忠说,“有时我感觉衡水湖就像我的母亲,她‘哺育’我成长;有时我又觉得衡水湖像我的女儿,需要我去呵护。”

李国忠在衡水湖驾船巡湖。(受访者供图)
七公里长的隔堤路穿湖而过。为了方便观察湖面情况,李国忠驾驶小车每天在这条路上转两个来回,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结束堤岸巡湖,李国忠还要驾船清理漂浮物、剪除杂网。
衡水湖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和中转站,目前,在衡水湖监测到的鸟类达332种。“再过一段时间,湖面上冻,我们就要对湖面分区域破冰、投食,为候鸟迁徙提供后勤保障。”李国忠说。

李国忠手持网兜准备驾船去湖区打捞垃圾。(受访者供图)
从渔民到巡湖员,角色的变化让李国忠对衡水湖生态保护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闲暇时,他会把心里的感触写成日志。
在李国忠的一篇日志里,记者见到了这样一段话:“今天,我看到成千上万只候鸟在湖面上空自由翱翔,我感觉自己做的事是多么幸福。”
责编:杨东溟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