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搬迁、修复雨林生态,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雨林更美 生活更好(美丽中国·国家公园设立一年来④)
核心阅读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中,恢复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拯救珍稀动植物资源是重中之重。自去年10月正式设立以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因地制宜推进核心保护区生态搬迁,实施差别化保护管理方式,并通过积极建设生态廊道等,不断恢复雨林生态环境。
“新房得好好收拾一番,两层小楼宽敞又漂亮!”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玲镇什东村村民梁弟说。今年9月,什玲镇水贤村、什东村14户村民喜迁新居,其余54户也都达成搬迁意向。整体搬迁工作完成后,他们的村庄旧址将种上重阳木、五味子等适合本土生长的树木,恢复原本的生态涵养功能。
去年10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一年多来,当地因地制宜推进核心保护区生态搬迁,目前生态搬迁总体任务已进入收尾阶段。
推进生态搬迁,拓展野生动物栖息空间
“以前不常见的动物越来越常见了,常见的动物活动范围更广了。”这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五指山分局护林员黄海景近两年最明显的感受。
黄海景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父辈为了生计,曾经上山捕猎、砍伐、种植经济作物。受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海南岛的热带雨林面积急剧缩减,对雨林生境高度依赖的野生动植物种类、数量锐减。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造成雨林破碎化,濒危野生动物会因迁徙受阻导致近亲繁殖,栖息地间彼此隔绝会导致小种群间缺乏基因交流。”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执行院长汤炎非说。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建设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中,恢复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拯救珍稀动植物资源是重中之重。”海南省林业局副局长李开文说,生态保护,首先要实施核心保护区村庄的生态搬迁,把保护区之间的生态廊道连接起来。
自2019年海南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以来,修复雨林生态成为首要任务。2020年3月,海南省委、省政府印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搬迁方案》,东方、五指山、保亭、白沙4个市县的11个自然村被划定在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范围内,共470户1885人需要进行易地搬迁。
“各市县情况不同,搬迁工作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完善。”李开文介绍,根据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相关规划,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内生态搬迁计划分为两步:第一步试点搬迁,2019年9月启动白沙黎族自治县3个自然村共118户整体搬迁,已于2020年完成;第二步再对剩余8个自然村实施搬迁。通过总结试点搬迁经验,再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摸索出更多可供借鉴、值得推广的创新做法。预计今年底,生态搬迁工作将全部完成。
坚持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保护管理模式
“一间瓦房三石灶,一条野藤挂家当”,这是许多雨林村落过去生活的真实写照。祖祖辈辈靠山吃山,但地处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打猎、砍树等传统生产方式早已无法适应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搬出大山,搬去哪儿?靠什么吃饭?
赶在太阳落山前,五指山市通什镇龙庆新村居民黄杰骑着摩托车回到了老村毛庆村。搬走3个多月,原本的乡间土路已经冒出青草嫩芽。按照政策规定,在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前提下,未来5年,他可以继续对自己原有的经济作物进行采摘。从新村到老村,他花了2个小时,骑了28公里的山路。“对比后,才知道新生活的便利!”黄杰感慨。
同样心生感慨的,还有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生态搬迁项目工作人员孙湘来,“生态搬迁工作刚开始并不容易,我们一方面发挥村民身边人的带动作用,进行引导;一方面针对村民‘怎么搬’‘搬出后怎么办’的疑惑,多次征求村民意见建议,并及时出台相关文件予以明确,陪村民度过搬迁‘适应期’。”孙湘来说。
黄杰下定决心搬迁是在去年底。当时,五指山市委派来的工作组到毛庆村做生态搬迁动员,黄杰刚被选为村民小组组长,工作组成员也就借宿在他家。天天听政策解读,黄杰了解到,不仅是国家掏钱帮助搬迁,而且5年内山上的收入还继续归自己,每户至少保障1个公益岗位,新小区楼下店铺收入也都由新村村民共享……“我搬!”黄杰第一个报名,今年6月第一批搬出。
为实现生态移民“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的目标,各市县除了给予青苗补偿、提供安置房、公益岗等,还因地制宜制定方案,解决搬迁户就业问题:白沙县为500名村民提供5000亩橡胶林补偿,同时大力发展菌菇种植产业;五指山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分配商业街铺面、市场摊位,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东方市依托当地特色小镇、景区,吸引、扶持村民从事旅游服务、餐饮、运输等行业。
“与周边社区共融共建,是国家公园规划的目标之一。”李开文介绍,在引导核心保护区群众搬迁的同时,海南将合理划定国家公园内及周边区域功能分区,实施差别化保护管理方式。
建设生态廊道,智慧管护提升保护力度
早上6点,天刚蒙蒙亮,护林员符文强整理好装备,向雨林深处进发。管护着4000多亩雨林、每天巡护数十公里的他,是白沙县生态搬迁村高峰村的村民。
护林17年,上山巡护、下乡科普,风雨无阻。现在最让符文强高兴的是,搬迁后生活条件改善了,村民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本土力量加入护林队伍。目前,白沙护林公益岗吸纳了十几名本地村民,其中不乏曾经的老猎手、伐木工。
“我们在搬迁中加强宣传,村民也逐渐由原来的不理解、不配合,转变为懂得生态保护的意义并主动参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宣教科普科科长张斌说。
村民搬出雨林,奔向新生活,位于核心保护区的村庄原址怎么办?
“把空间‘退还’给雨林的动植物,最直接的办法是先打通迁徙通道,把小种群重新连接,改善遗传多样性。”汤炎非说。
“村民搬出后,我们将陆续拆除村庄旧址的房屋建筑,在关键区位架起人工生态廊道,扩展动物觅食区域。后续则通过‘自然恢复+人工修复’的方式,补齐低海拔基带植被。”孙湘来介绍,目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已联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开展科研项目,修复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受损的天然林和受干扰的次生林。
动员全民参与、加强生态修复之外,科技手段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又上了一道保险。
“嘀嘀嘀……”每当有陌生人和车辆闯入核心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吊罗山分局的后台管理系统便会第一时间拍摄并发出警报,提醒值班人员及时处置。
“去年‘智慧雨林’项目启动以来,我们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吊罗山片区安装了105台卡口监控相机、约35公里长的振动光纤以及数百台红外线热感应触发相机,形成了全天候不留盲区的监测防护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智慧雨林”项目工作人员何聪介绍。
“智慧监测系统一方面能实现精细化监管,阻止盗伐,另一方面便于发现区域内的新物种。”何聪告诉记者,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将在5年内完成7个片区生态监测网的铺设和智慧管理中心建设,建成“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并纳入国家林草局的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全面掌握珍稀濒危物种和雨林生态系统的变化。
生态环境持续恢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新物种频现。据统计,近3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已至少发现28个新物种,包括9个植物新种、6个动物新种和13个大型真菌新种。
责编:李莹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天津:产业协同发力 赋能高质量发展
- 各地多措并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 多层级医疗服务 常态化守护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②)
- 新华全媒+|60秒回顾北京金融街30年
- 【奋斗者 正青春·解困惑·促扎根】至诚于农,耕道为民
- 航班起飞前紧急滑回,只为等他!
-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㉕】黄河水为啥越来越清
-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佤山美如画 边寨飞新歌
-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柏连阳—— “以农业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二十大代表这样带头干)
-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发展“一盘棋” 融合“一家亲”——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观察
- 我国新能源装机大幅增长 加速能源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