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㉕】黄河水为啥越来越清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㉕】
金龙湾,陕西、内蒙古、山西交界处,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180度的弯。这道弯被浓郁的绿色拥裹着,静静流淌的水面平滑如镜。“到这个季节了,水还能这么清!”看着眼前的金龙湾,黄河水利委员会上中游管理局总工程师喻权刚忍不住感叹。
黄河之“黄”,来自泥沙。“黄河斗水,泥居其七。”据统计,1919—1959年间,黄河每年从中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量达16亿吨。资料显示,九成泥沙来自金龙湾所处的千沟万壑、地形破碎的黄土高原。
淤积的泥沙,使黄河河床不断抬升,下游约有800千米的河床高于两岸平原,形成地上“悬河”。在河南开封,黄河河床比开封市区高出近10米,两岸群众犹如头顶顶着一盆水。历史上,开封多次被淹。仅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决堤,开封城破,造成的水患就绵延八个月之久,伴随着瘟疫、饥荒,史书中留下了“有全村数百家不存一家者,有一家数十口不存一人者”这样惨不忍睹的记录。
治黄关键在治沙。新中国成立以后,紧紧抓住泥沙治理这个要害。“近20年来,黄河上中游采取的一系列水保措施,使入黄泥沙年均减少超4亿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副局长刘正杰介绍。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境内的董志塬,号称“天下黄土第一塬”——“八百里秦川,比不上董志塬边”,可见这里曾经的富庶。然而,长期的水土流失,塬地面积在不断萎缩。
“这里土松,一下暴雨就滑坡,整片山坡都塌了,洪水掺着泥浆滚滚下泻,真是吓人。那时候想种地,老天都不给活路,想填饱肚子是真难呐!”提起曾经的水土流失,西峰区后官寨镇路堡村村民路通敬的话,透出无奈与酸楚。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西峰水土保持站在董志塬腹地南小河沟建了试验场,下定决心打一场“保塬固沟”的战役。
“水土保持不是挖个坑种棵树这么简单,不同的地形有不同的法子。”承袭父业的试验场场长金天龙,从小就目睹父辈“修理地球”的艰辛和孜孜矻矻的探索,“先是在平坦的塬面上整治农田、修建蓄水池,再是缓坡修建梯田、种植经果林,陡坡退耕还草,最后在沟道里筑坝拦沙。这样的‘三道防线’,层层‘设防’,才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如今的南小河沟,早已是草木葱茏、苍翠欲滴。有了水保站提供指导,村民们种树护草有了更多技术含量。“柏树、杏树需要日照多,得种在阳面,松树能种在阴面,沙棘好养活,哪里都能长。”路通敬现在成了一个“种树通”,“这些树和草,可都是宝贝!有了它们,再没有过滑坡。”
路通敬承包了10亩果园,这几天他正在地里忙着采摘:“我们这里的苹果好着呢!经销商直接到村里收,今年一斤能卖到4块5,一年有10万元收入,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
而在陕西绥德韭园沟流域,这里治沙的主攻方向,则是修坝淤地。
“我们这里山峁相连、沟壑交错,属黄土高原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是造成黄河下游泥沙淤积的主要源头之一。”绥德水保站总工程师党维勤说,“一下大雨,水直接从山坡上冲下来,流得特别快,沟里的土全都被带走了。从1952年起,我们在这里开始试点淤地坝建设——在沟里修个坝,坡上下来的泥沙被拦住,慢慢淤成大片良田。”
“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仅在吴家畔村,大型淤地坝就有十几座。“坝地土肥还能保水,玉米、高粱、土豆都能种,收成比原来好太多了!”村民吴海军说,村里的每个淤地坝都有责任人,对病险淤地坝,还有专款维修养护。
这样的淤地坝,整个黄河流域有5.8万座。拦蓄泥沙的效果显而易见。绥德水保站对比了1977年与2017年发生在当地的两场暴雨数据——雨量几乎相同,输沙量却从764.2万吨降到13.42万吨,减少了98%!
那些进入黄河的泥沙怎么办?
调水调沙!这是黄河水利委员会每年的“大动作”。通过小浪底、三门峡、万家寨等干支流水库联合调度,对黄河下游河道持续冲刷,减少水库和河道泥沙淤积。
怎样最大限度将泥沙输送进大海,又保证下游滩区不漫水?
“汛前调水调沙的20多天,有上万人在水文预报、水库调度、河道抢险等岗位上值守。”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旱灾害防御局方案技术处一级调研员赵咸榕说,“其实,早在每年的1月,我们就开始准备,收集水库及河道一年多来的水文、泥沙测验资料,统计水库泥沙淤积现状、库容曲线等情况,拟定调水调沙模式和调控指标。”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为调水调沙提供技术支持。“模型黄河”试验基地一号大厅里,河南小浪底至山东阳谷县陶城铺的476公里河段,被浓缩成总长800米、宽36米的“模型黄河”。
“依托‘模型黄河’试验,河道内哪个工程、哪个部位可能出现险情,洪水有可能在哪里上滩,都能进行准确预测。”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江恩慧介绍。
2002年以来,黄河调水调沙已开展20余年,小浪底水库以下至入海口河槽全线得到冲刷,将32亿吨泥沙输入大海,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下切3.1米,有效遏制了长期以来的淤积态势。
水沙调控,使黄河中下游流域获得大量的生态补水。
如今,内蒙古巴彦淖尔的乌梁素海,水面扩大、水质明显改善,草鹭、赤麻鸭、灰雁等260多种鸟类找到栖息家园;山东东营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出现了“水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动人景象!
(本报记者 马姗姗)
责编:李莹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柏连阳—— “以农业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二十大代表这样带头干)
-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发展“一盘棋” 融合“一家亲”——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观察
- 我国新能源装机大幅增长 加速能源转型
- 前三季度,市场规模超过五万亿元 信息消费展现蓬勃生机
- 焦点访谈丨构建新引擎 激发新动力——新征程上
-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办好“小食堂” 服务“大民生”
- 以快制快,切实落实“四早”要求
- 不动摇、不走样,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专家回应当前疫情防控热点
- 权威解读:进一步提升防控科学性 精准性 有效性 推进优化措施落实落地
-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守护大美湿地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