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山水文博 读器物历史

杨熙溪
“博物馆学”作为一门愈加受到瞩目的学科,走进了大众视野。其实,早在博物馆出现之前,古代王公贵族会以博古阁展示不同寻常的艺术品,随着藏品的增多,慢慢变成私藏陈列室。随着时代变迁,这些珍宝走出了殿宇,走向了大众。
风景地貌的美感和历史文化的魅力结合在一起,会带给人何种感受?《山河行:华夏历史文博之旅》的作者维京飞鸟走过大江南北,结合中国历史介绍各地的文博器物和城市文化。透过一件件文物,看背后的千年沧桑。这本书既是图文并茂的中国游记,又是浓缩了历史精华的博物之旅。
维京飞鸟选了极具代表性的几座城市与当地的博物馆。走过了国博,我们才理解了“何以中国”。踏上八百里秦川沃土,从陕西的仰韶彩陶文化看出先民的智慧和审美。在壁画和雕塑中,感受被凝在时间中的大唐气象。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器物的“形”,更是它们背后的“神”。我们看到了从石器时代就燃起的文明火种的延续: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战国七雄的青铜器物,汉高祖陪葬的彩绘陶俑,游牧民族的金饰,唐三彩,元青花,明清时的粉彩……每个时代独领风骚的艺术风尚、风俗习惯,化为眼前的文博器物,汇入历史的长河。
《山河行:华夏历史文博之旅》的独到之处在于,作者不只是介绍每一个博物馆以及它的镇馆之宝,而是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来展开。比如写到花都洛阳时,就写到了中国传统的牡丹花会。起始于隋唐,在宋朝更是盛极一时,在宋朝,不管男女老少都有戴花簪花的爱好,“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古人种花,赏花,赞花,叹花,惜花。现在在洛阳博物馆对面的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依旧能欣赏到“洛阳牡丹必看十大名品”。如果我们现在和唐宋人一样来一次花香四溢的踏春之行,就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美学交流,这何尝不是一种另类的浪漫。
历史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成为文字,封存在书架上;慢慢化成器物,伫立在展柜中,成为飞檐斗拱上的弧度,化为千年古刹里的钟声。当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观山水文博,读器物历史,我们会发现历史从来都不是停滞的过去,不是与我们分离的时空,它依旧在流淌,并孕育着现在与未来。
责编:栾溪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