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巴山深处小年日 农家院里暖融融
“进来烤火。”这是巴山深处陕西省镇巴县乡亲们在冬日里最温暖的一句问候。
“嘎吱嘎吱……”踩着两三厘米厚的雪,小洋镇毛垭村的唐代军把记者迎进门,穿过灶房走进最深处的一间小屋,正中央的一堆柴火烧得正旺,用棍子捅一捅,火星四散飞升,把挂了满满一房顶的肥美腊肉映得能渗出油来。
农历腊月二十三,唐代军把住在县城、镇上的家人都接来村里的“大唐农庄”共度小年。平日里,他在这个1500多平方米的小院经营集餐饮和住宿于一体的农家乐,把腊肉、土蜂蜜和屋后山上的天麻制成土特产,还包了个垂钓鱼塘,搞起庭院经济。

唐代军在庭院里挂起红灯笼。(新华社记者郑昕 摄)
40岁的唐代军以前在村上养过10年羊,最多时放了150只,一年下来也能挣个几万元。“后来觉得咱这儿毕竟不是草原,羊多了把山上的草都吃光了,影响环境。”他说。
以前放山羊吃山里的草,现在开农庄“吃”山里的景。距这儿几公里处,就是陕西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鲁家坝村。守着这条前往景点的必经之路,2018年起,他找银行和朋友总共借来50多万元,又拿出全家所有人的30万积蓄开办了这个农庄。
“第一年没经验,刚够保本。这两年慢慢好了起来。”老唐拿出账本,细细点算。“腊肉做了8000斤,蜂蜜卖了100多斤,算上餐饮收入和其他杂项,2022年应该能有10万元的利润。”
柴火上蒸着的吊炉米饭“突突”冒着热气,唐代军87岁的奶奶肖道莲红光满面,直说家里的长孙现在有钱了。唐代军却说:“您现在领着养老保险和高龄补贴,一个月也有好几百块!”
掀开蒸锅夹起一大块腊肉和好几枚猪血丸子,手脚麻利的农庄帮工黄先琴切开丸子的黑色表皮,露出了鲜红色的“馅儿”。“我们把这叫血粑,镇巴人过年都吃,辞旧迎新、红红火火。”她说。

唐代军一家人共庆小年。(新华社记者郑昕 摄)
家住邻村的黄先琴48岁,在农庄打工已经有3年多,以前都领月薪,2023年开始日结,一天能拿到120块钱。
从农家自制的腊肉、土鸡、松花蛋,到外面买来的大虾、蛏子,满满一桌食材不一会儿就变成满满一桌菜肴。招呼一声在外面打雪仗、堆雪人的孩子们,唐代军先扶奶奶上主座,接着媳妇和弟弟妹妹上桌,最后进屋的是5个成了“白头翁”的小辈人。
家宴结束,天色渐暗,唐代军打开了院里游客喜欢用的卡拉OK机开心地“吼了几嗓子”。音乐伴奏下,孩子们抱来了一大盒的花炮。一个个直冲天际的小礼花,点亮了被白雪覆盖的山乡的夜空。

唐代军在院里演唱新年歌曲。(新华社记者郑昕 摄)
“2022年是个好年景:我娃儿考上了省城的大学,是家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农庄的生意越来越好,贷款还完一半儿了;奶奶的身子骨也硬朗。”
绚烂的烟花照得唐代军脸上五彩斑斓。(记者郑昕)
责编:王永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